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人文地理学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6课时)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聚落形成、发展、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能正确理解和解释中国城市、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城市居住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市景观与感知、乡村的一般类型;难点是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三、知识要点:(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2)中国城市的发展(3)城镇标准及我国城镇的建置(4)聚落体系(5)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6)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7)城市景观与感知(8)集镇(9)乡村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讨论五、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六、教学内容与过程聚落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和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第1节聚落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二、起源与发展三、城镇标准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1、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2、分类(1)城市的地理环境: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和矿山城市(2)城市形态: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式城市、星状城市、一城多镇(3)城市职能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我国城市职能分类(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和特殊职能的城市)●举例☆行政(政治)、文化职能——北京☆综合性职能——各省会、地级城市、☆工业城市冶金工业——马鞍山、攀枝花石油工业——大庆煤炭工业——大同、六盘水机械制造——洛阳、齐齐哈尔汽车工业——十堰市、长春☆交通城市——河港、海港、铁路枢纽城市☆旅游城市——桂林、井冈山、黄山(二)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3、乡村(1)一般类型的乡村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2)活动型村落(3)特殊类型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二、起源与发展(一)城市起源(二)城市的发展(1)防御说(2)集市说(3)社会分工说第一次(农业Vs.畜牧业),出现了村落;第二次(农业Vs.手工业),出现了城市;第三次(手工业Vs.商业),商人的出现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村落的发展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①原始的居住地②古代村落③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④现代村落的发展城市的公共活动设施发达城市发展与军事功能关系密切(营塞城)首都规划建设体现君主权威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军事功能(筑城防御)商业功能(物产+区位+交通优势专业化城市)半殖民地功能(A、三沿城市B、铁路沿线城市;C、工矿城市)社会主义功能(城市化进程波折;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分区等)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50年代未、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十六大: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村落的发展1)原始的居住地——穴居、巢居等2)古代村落(1)欧洲村落(农牧结合,以村落为中心)(2)游牧聚落(季节性游牧——蒙古包,帐篷式住宅)(3)季节聚落(山地游牧)(4)烧田聚落(热带雨林、草原、季风区移动性聚落)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1)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出现专门化村落(种植园等)(2)村落布局差异4)现代村落的发展(日本、美国、中国)A、中国村落B、西欧村落C、移民村落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A、人口数量B、行政中心C、城镇特征D、两指标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3.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5.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1.城市①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②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的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城镇。2.镇①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②乡人口〈20000人,非农业人口2000人;③乡人口〉20000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④政治、经济地位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工矿区、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不足2000也可设镇;第2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二)内涵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市化分为二个阶段:形式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三)标志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城市的功能增加;城市体系趋于完善;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四)逆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香港高密度发展经验:建筑物的外围环境:良好的规划与设计,从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空间,建筑科技,交通管理,大型物业发展,公众教育。(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上海南京路——稠密而庞大的人群广州市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市中心区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中心地区地价飞涨,高层迭起.地下空间开拓空间,向立体发展.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比较稳定,传递城市各种“流”的过渡地带,动态---可能转为城市中心.在该地区城市化表现在: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缝插针地建住宅,工厂和小面积改造.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城乡结合部。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2)工业的扩展3)住宅的扩展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中。郊区是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与城市联系紧密,为城市提供居民生活必需的粮食,蔬菜,花卉等。郊区城市化:1、产生原因(1)城市核心区过于密集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善。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和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只能向外围转移。(3)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三)郊区城市化2、结果(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3)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也被迫迁往郊区;(4)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3、特点(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农业—工业—服务业;(3)城市网络化。(三)郊区城市化4、评价: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退,大城市的规模仍在扩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只是城市扩展方式转为低密度蔓延。2、原因(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1、定义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四)逆城市化阶段三、城市化的机制人口增长的压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0102030405060701002003004005008001000100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制造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美元)(%)图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图01020304050601949195219551958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图2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农村资源减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服务水平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受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三)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19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13.6%,1950年29.2%,1980年39.6%,1998年46.1%,2005年48%.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发达国家80%,我国2009年达到45.68%(2009.9.17)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100万人,1800年只有伦敦一座,1850年3座,1900年16座,1950年150,1980年234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日本首都东京人口约1229万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发展中国家进展慢,水平低.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农村扩散的现象,成为“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的预备期城市化的发展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19%,1990年26.4%,2000年36.2%,2003年40.6%,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45.68%(2009.9.17),据有关方面预计,今后我国每年将有1200万人成为城市居民。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农村出现工业小区等,推动农村地区人口和产业集中,出现乡村城市化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开始形成;2005年100万人口有51个.环渤海湾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东部,东北城市化水平高,西部,西南水平相对低.(三)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全球城市多极格局;3、大都市连绵区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4、首位城市将主宰世界经济;首位城市是
本文标题: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人文地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9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