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摘要】文言文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总是那么古香古色、纯朴典雅。学习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景象。”小古文教学是新要求,似乎更是教学研究的“死角”,更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小古文的特点、教学意义和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简要的阐述。【关键词】小古文特点意义策略一、小古文概述(一)小古文含义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相对于现代文来说,古代人写文章用的文字,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简言之就是古文,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小古文即小学阶段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二)小古文特点我国古代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所学习和专研的都是“四书、五经”,人们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也就越来越难懂了。虽是深奥难懂,但沿袭下来的重要典籍大多还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小古文也是继承了古代文言的特征,归纳为以下特点:1.篇幅短小新课程选入了古文是一种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为了适应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所选的也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古文。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辨日》都是百字的小古文,从内容看,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结合了小学生的成长历程,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所选文章也是相对简单的。2.字义难懂自古以来,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古时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直被沿用。如今有些字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因此,字义深奥难懂,对于知识浅薄的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需要通过教师指导,多朗读,多体会。3.含义深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小古文虽都是篇幅短小、文言简练的文章,但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毋庸置疑的。《杨氏之子》,只有51个字,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一位名叫孔君平的人来杨家拜访,父亲不在,杨氏的儿子接待了他。在面对孔君平的调侃,杨氏子是应对有佳,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不仅委婉地回答了,让孔君平无言以对,而且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本文表面是在夸赞杨氏子的聪慧,更深的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经过思考,既不能失礼,也不能胡乱应对。这包含在文章中的深刻道理需要细细体会。(三)小古文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文言文是古代历史中通用的语言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了解古代文化,就有必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现代社会中文言文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初中和高中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阶段,文言文在所有课文中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小古文在整个文言文学习阶段中应该处于启蒙阶段。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记诵积累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是为中学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二、小古文教学的意义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小古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进一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一)能使学生感受精美深邃的语言文字1.传神的字眼古人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伯牙绝弦》中的“善”就是全文的字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就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一个“善”字完全表达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2.特殊的句式文言文在词汇上变化不是很大,很多词都是现代文迁移过来的,但句式有较大的特殊性,值得让小学生有初步的感知,并不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样的句式,只要思维中有句式的雏形,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在小学阶段的几篇古文中,有以下几种简单的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3.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通过小古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极富个性的对话。《杨氏之子》中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想调侃他,就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同属一家,杨氏儿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也了解了古代人生活中的趣事。对话中看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极富个性。(二)能让学生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承传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理清、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就必须先弄清它的载体本身。文言文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精华,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通过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古文学习,一方面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可以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学弈》一文讲述了关于学下棋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奕秋这个棋艺高超的人,通过课外拓展,我还可以去了解古代的棋文化。棋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首先我们可以了解棋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门开发智慧,锻炼人的思维,提高民族智力水平的综合艺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次我们还可以知道下棋要讲礼节,“棋道虽小,棋品最尊”,棋风要正,这与做人一样,“棋如人生”。(三)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古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能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且文言文语言优美,韵律工整,音调和谐,经常诵读,能培养语感。文言文由于时代和思想的隔阂,学生理解起来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文言文又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选入教科书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具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形式上美的因素,而且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内容上美的因素。学生诵读这些文言文,可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时代意义》)三、小古文的课堂教学策略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小古文具有篇幅短小、字义难懂、含义深刻的特点,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一)读—读文—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徐惊尘《要重视文言文教学》)1.读通文本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在这个环节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多形式读”,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会读。这也是课堂的第一环节。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扫除字词障碍。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古今字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字音甚至已经消失了。比如《学弈》一课中的“弓缴”的“缴”字,在这儿它就读zhuó,这个字音比较少见。《伯牙绝弦》中出现的语气词“兮”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在学生初读古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音,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第二步,教师范读,读出节奏。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且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以《学弈》为例,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在“之”后面要停顿,要是生硬地停顿只会破坏文言美感,正确的读法是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声音延长时要稍轻,并试着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从效果来看,教师的范读对于初学古文的学生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第三步,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用,读熟。之前两步的朗读,学生对朗读古文的方法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可采用学生自读、指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将古文读得古香古色,达到“形似”。2.读懂文义这里的“读”要求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文章的含义,把原先不理解的地方弄懂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属于课堂的中间环节。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就要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小古文篇幅短小,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本蕴涵的意义和思想感情。《学弈》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想把古文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想办法读懂古文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出示句子)“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生:这句话是……的意思,我是根据译文知道的。师:译文是理解古文的一根很好的小拐棍儿。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这种高超的棋艺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个读→齐读(教师在这让学生朗读了句子,在知道句子的含义后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句义,且有自己的体会和情感投入。)学生各自读课文,理解句义。教师再提出难点进行集体释义。师:同学们,古文的意思你们也都读懂了吗?那谁愿意把这篇古文从头到尾再来读一读?(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进行充分地、自由地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感知,有助于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3.读出韵味学生在“读通”环节的朗读只是一种“形似”,是对教师的模仿。而此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来读,就是一种“神似”了。本环节一般设置在课堂的结尾处。本
本文标题: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1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