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有必要将网络技术整合到教育中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就是以化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发挥网络优势,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的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网络信息,必要时利用关键词搜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结果。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对于将来增长计算机知识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还要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因为网络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所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互相交流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一种习惯。我们在一种平等、交融的氛围下来共同了解新的信息动向,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更能使师生间的感情得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难于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自主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互联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同时信息技术还优化了化学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例如:我们学习氨的性质时,先用课件《氨的喷泉实验》引入,学生们看到这漂亮的红色喷泉很兴奋,从而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怎样形成喷泉的?为什么是红色的?问题一一产生,我们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了。另外,“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是微观的、高速的和无规则的。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观察其运动状态,因而就难以形成概念。对传统教育方式,用flash制作的教学软件--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照片叠加形成的电子云图。可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观察过程,从而很快在其头脑中构建出电子云概念和电子运动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该软件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我们学习《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一单元《改善空气的质量》我首先播放一些空气污染的场景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心中有所震动,啊!我们所处的空气正日益恶化,使他们感到我们有必要学习化学,我们要改善我们所处的空气,怎样改善呢?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适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化学教学复习课讲授时,我们可以事先把知识脉络用幻灯片形式制作出来,并且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例题、习题以链接形式链接起来,想讲什么就点什么,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强化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繁琐的讲解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姓名:邓立君单位:三塘铺中学邮编:417700[摘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尤其要构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文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本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学”。合作学习:本文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国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这一基本理念,并且结合学校开展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运用体会。一、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剥夺了许多学生的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知识容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他们虽然机械地接受了知识,但缺乏的却是亲身的体验、美好的情感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在当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再用过时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已为时代所淘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平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快捷、方便、神奇、美妙。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网上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之前,我有意地跟学生谈起黄蜂和黑熊等动物的共栖现象。同学们觉得很有意思,有的同学就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呀?”我故作神奇地说:“从网络这个大世界里找到的呀!”这样,引起了同学们对网络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想上网”的念头,从而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二、激励提高,变“解决问题”为“再生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如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学完了课文内容,我又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目前世界上还有哪些更先进的玻璃吗?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互联网上遨游一番。下节课呢,你们都将是各新型玻璃生产商家的业务推销员。我们将要比一比谁的玻璃能推销出去,哪种玻璃的性能最有实用价值?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课文中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并且准备以比赛的形式来解决。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回家以后就忙着上网查找资料。在第二节课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昂,人人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就这样,同学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通过探究学习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充分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和价值,这样他们会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网络世界更加感兴趣。三、拓展思维,变“课内学习”为“课外延伸”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落实三维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教材上的内容容量较有限,所以在学完课文内容以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如在上完《地球万岁》一课后,可以从网上搜索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做成网页,然后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网络课,让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妈妈,了解她当前的环境,了解它面临的种种威胁等,从而从小就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还进行了课内知识的延伸,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四、相机引导,变“学会”为“会学”有专家说得好:我们要给学生猎枪,而不是给他们干粮。教育教学形式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或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将知识学会,慢慢地转变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怎样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也就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如学习《颐和园》这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同学们进行预习,怎么预习我没作统一要求,只是说:“你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果没想到上新课时,好几位同学都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关于《颐和园》的图文资料,我好惊喜——同学们真的会学习了!结果,这节课同学们借助这些资料轻松愉快、饶有兴趣地学完了这一课,并且还了解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课后我把这些资料放在班级,同学们课下还可以再学习、再探究。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学习条件不可否认,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传统的东西不乏有落后的成分,但更不乏经典性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另外,我们在培养学生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我们要担当起管理者、监督者、组织者与咨询者的角色。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3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