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结构图示第一段诗人形象:忧国忧民、修身洁行社会现实风俗伤败、群奸肆虐灵修荒唐、群小构陷心态:余心所善、九死未悔第二段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爱国的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1.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的样子)•(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4)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5)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6)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2.一词多义替謇朝谇而夕替(动词,废弃)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形容词,衰落)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动词,代替)信苟余情其信芳(副词,确实)怀信侘傺(名词,忠诚)自可断来信(名词,媒人)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本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鄙人固陋,不知忌讳(鄙陋)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坚固)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指责,责怪)夫子,物之尤也(优异,突发)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特别,尤其)修余独好修以为常(名词,美好)修守战之具(动词,整治)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动词,学习)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身高)•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用作动词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束缚、约束)鸷鸟之不群.兮(合群)②名词作状语謇朝.谇而夕.替(在清晨在晚上)(2)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步.余马于兰皋兮(使……步行,赶着)回.朕车以复路兮(使……返回,掉转)②动词的为动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为……而死)(3)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作名词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圆凿)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②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推重、看重)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加高)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哀.民生之多艰(为……悲伤)•4.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4)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6)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7)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5.文言句式•(1)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状语后置句•谣诼谓余以善淫•步余马于兰皋兮(3)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其亦已兮(4)被动句謇朝谇而夕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6.重点虚词•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例如:制芰荷以(之)为衣兮。(《离骚》)•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如:以相国守代。(《史记》)•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例如: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史记》)•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例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都赋序》)•(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①背绳墨以追曲兮。②长太息以掩涕兮。③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宁溘死以流亡兮。②忽反顾以游目兮。(《离骚》)•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助词•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如: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例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通假•1.通“已”,已经。例如: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战国策》)•2.通“已”,停止。例如:无以,则王乎?(《孟子》)诵读积累•《离骚》名句:•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课文梳理: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托物言志)移情法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美政”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内容,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即“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思想。二是宣扬他的民本思想,他的所谓圣君贤相的标准就是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能否至民于康乐之境。
本文标题:离骚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5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