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六艺,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图书类别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这一说法出现的也比较早,西汉前期,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篇》中就说,“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西汉后期,刘向受到汉成帝的任命负责校勘整理国家的藏书,并编纂目录,可惜未能完成便死了,皇帝又任命他的小儿子刘歆接着做,最后刘歆编定了一部目录书《七略》。他将当时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班固后来编写《汉书》就把他们的成果原班采用了。在整个东汉时代,恐怕大家都接受了这种分法,直到魏晋有人提出四分之后,“六艺略”的名字才在目录学史上逐渐淡去,四分法开始叫“甲”、“乙”、“丙”、“丁”,后来叫“经”、“史”、“子”、“集”。显然“六艺略”被“经部”所取代。因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曾经分在“六艺”的名目下,所以后来也有些好古的人在遣词上使用“六艺”指代“六经”。又因为“乐经”实际上没有传下来,所以“六艺”有时候就是“五经”,甚至更为泛泛地说就是“经”。虽然“六艺”在目录学上第一个被刘向使用,但作为名词则不是刘向的创造,刘向只是借用而已,因为这个名词产生的时代更早。在《周礼•保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被认为是记载周代礼仪的著作,作者就是周公旦,但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后人写作而托名前人的,不过最晚不能晚于西汉武帝时期罢了,所以我们一般说它成书于秦汉之际。所谓的“保氏”是指负责养育和教导小儿子弟们的官员,他们负责教子弟“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合称为“六艺”,是周代学校教学的内容。这跟刘向所指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有“礼”、“乐”,但后者完全是不同的东西。(李俊编撰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六艺”是指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教授弟子们的六种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孔子创私学办民校,培养“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礼教,如同现代教育的德育;乐,是审美教育;射和御,如同现代的体育教育;书、数,乃是智育教育。这一与现代教学论相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一、礼与乐早在原始社会由蒙昧的群婚时期走向中级阶段的血缘家族的班辈婚时期,礼已产生。《礼记·曲礼上》载:“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音忧,牝鹿。谓杂交)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而燧人氏,应是这个“为礼以教人”,使人“有异于禽兽”的第一人。古籍中有关尧舜时期实施教育的记述,也反映了礼教的这一发展变化。《左传》、《尚书》、《史记》等书,都载有尧命舜推行“五典之教”。古籍上还说,舜时主管教育的官职有三,其一为司徒,负责“敬敷五教”;其二为秩宗,负责“典朕三礼”;其三为典乐,负责“教胄子”。“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所谓“三礼”,即天神、地祗、人鬼之礼。这是宗教礼仪。这说明父权制家庭的出现,使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族长崇拜已发展成为家长崇拜,并产生了种种宗教仪式,用宗教礼仪来宣扬上下尊卑的观念,来维护正在产生的等级秩序。乐的产生和礼一样早,在原始社会,乐的教育尚可普及于每一个氏族成员。到了奴隶社会,乐与礼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乐与礼互为表里,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所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与礼已成为调整奴隶主的言行,建国君民,化民易俗的工具。礼乐为孔子一生所追求。孔子对弟子讲礼,一方面在于修身养性,如《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另一方面在于维护和调节人类社会秩序,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孔子对弟子进行乐的教学,不仅仅把乐当作悦耳舒心的工具,更把它作为感化教育学生的良方。《礼记·乐记》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其实,乐的教化作用是从个人到社会的,“广乐以成其教。”《礼记·乐记》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乐合一而称,原因在于它们的相辅相成性,《礼记·乐记》记载:“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礼具有互补性,乐由中出,合乎中节之情;礼由外作,合乎万事之理。人情万变不穷,有礼乐统同辨异,那么天下的人情事理都在此范围之中。孔子秉承周代的礼乐制度,将其视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需工具。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礼乐学习是基本科目之一,甚至在颠沛流离之际也未中断过。孔子在宋国时,“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被围困于陈蔡之间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大夫晏婴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二、射与御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是军事训练也是体育训练。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发明了弓箭。弯弓射箭既为了狩猎,也为了和其他部族争夺生活领地。而后者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于前者。射、御在西周的国学和乡学中都是重要的科目。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已有“五射”,御也有“五御”。而且西周的射御训练已渗入更多的礼的内容,要求学习者不仅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在形式上也要合乎礼节仪式的要求。学习者既要掌握严格的射、御技能,又要养成良好的军体道德。这是西周的创建,它体现了奴隶制等级观念的发展,也促进了军体训练的程式化。西周射御训练的尊礼,对我国形成重视军体道德的优良传统有一定影响。“五射”和“五御”具体是指,五射———古代举行射礼的五种射箭法,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古代驾车之五种技术,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从五射的方法和五御的技能来看,射御概括了射箭和驾车技艺的各个方面。射与御都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在上古时代,射御是为社会所重视的军事作战技能,但射的性质到了周代发生了变化,由军事训练演变为一种普遍性的人民活动,被纳礼仪之内,这使得射成为孔子私学教育的内容更具可能性。射御的连带称呼,如同礼乐一样,由于其内容的互补性,被人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论。孔子本人不但车技不错,还很得驾车之礼。根据《论语·乡党》篇的记载,孔子“升车,必正,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也就是说,孔子登上去站得直直的,“绥”就是登车时用绳子做的一个拉手。在车上的候,孔子很注意礼节仪式,不会东张西望,不会很快地讲话,也不指指点点。在《论语》中“射”字出现五次,“御”字出现三次,综观其内,可以说明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之中,孔子对弟子是进行射御知识授的。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论语·八佾》)孔子对比赛射箭的礼仪非常在乎,认为这是君子惟一可争的事,但这种竞争比赛,君子须以礼对人,是要讲恭敬、撙节、退让些规矩的。孔子驾车之术是很在行的,他的私学教育中涉及了射御的内容,且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射御之教更注重的是道德礼节、待人接物方的仪式。《史记》中记载: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冉有的作战本领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由此可知,孔子是对冉进行过“御”的教育。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馀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孔子带领弟子习射于“矍相之圃”,引来了众多的参观者。贲军将无勇,亡国之大夫不忠,与为人后者不孝。子路陈此三者,让看的人心生畏惧,所以是“去者半,入者半”。三、书与数六艺教育中的书教,是指书写文字的识字教育。古代的数与术相联系,亦称数术。数术之学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至少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个方面。涉及了天文、历数、五行、占卜、地理、测量、几何、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及技术,还有宗教知识及技术。远古的先民们,由于对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孕育了最初的天文知识。随着族外婚的产生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又产生了历法、数学等知识。“六书”的内容,《周礼》中没有说明,汉代才有系统的说法,是指象形、指事、会、形声、转注,假借。“九数”是指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通俗地讲,书数教育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语文和数学教育。学习和掌握“六书”、“九数”,是培养学生才智的基础教育。《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可知,童入学,先是教最基本的文字,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说:“充小儿,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小学阶段,六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字的音、形、义,为以的阅读、写作、理解等能力打下基础。因为不明六书,则字无识。六书的内容包括形声义三者,六书是造字的原则,用字的方法。孔子教育学生,是要让他们能读会写,如《说文》孔子曰:贯三为王。推十合一为士。孔子认为由一竖贯穿三就是“王”字。其中“三”的含义是指“天、地、人。”孔子解释“士”字的形体意义认为:“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简要的道理来的人就是士。”再如《说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黍可为酒,禾入水也。”《说文》孔子曰:“犬之字,如画狗也。”可见,孔子是用六书的方法来进行汉字教学的,认为牛、羊、犬这些字都是象形字,黍是由禾入水构成会意字。九数的学习,一般在十岁开始,《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从“九数”所包含的内容来看,田地面积的划分、租税的合理摊派、土石方体积的计算,各种工程的求证,几乎处处都要用到它。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上古“数”与“礼”的关系密切。在“礼”的施行中,“数”的多少有严格的规定,这就是“礼数”,舞蹈的行列数、棺木的厚薄度、守丧的年数、用兵的人数、礼让的次数等,等级不同,数量各异,即《左传》中曰:“王命诸侯,各位不同,礼亦异数”。:舞蹈行列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即六行,每行八人,共四十八人;大“四佾”,即四行,每行八人,共三十二人。守丧年数的规定:臣为君,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夫为妻守丧,男子为弟兄守丧,已嫁女为父母守丧,媳妇为公婆守丧,为一年。孙辈为祖父母守丧,三至五个月。礼与数的这种亲密关系,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中“礼”和“数”是同样被重视的。总之,六艺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完善于奴隶社会。夏代已初具雏形,而尤重射、御。商代在夏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已具系统和规模。到西周,六艺教育已臻完善,达到成熟的鼎盛时期。使六艺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束文明之光、一座亮丽丰碑。参考文献:[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生活·读书书店,2004.[2]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吴百福,徐小薇.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詹必富.中外师德格言精选[M].羊城晚报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安萍,江西井冈山大学教授。
本文标题:六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6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