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摘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和及其内在关联,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实际,论证了“三个自信”的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科学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同时,从历史主体的情感认知的层面,揭示了“三个自信”必须获得中国人民的肯定和认同,只有这样,“三个自信”才能变成中国人的一种亮剑精神,拥有既敢于正视自己又敢于正视别人的勇气和胆量;才能变成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变成生命的力量,从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亮剑精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主张,“三个自信”的提出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但同时,“三个自信”还要得到历史主体——中国人民的肯定和认同。而这种肯定和认同是通过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认知、价值认知和情感认知表现出来的。理性认知确认一种事实存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价值认知确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需要。情感认知确认“三个自信”在每个人的心中的位置,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它会变成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亮剑精神,拥有既敢于正视自己又敢于正视别人的勇气和胆量;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又明证“三种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给人以快乐,把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历程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对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上述观点加以论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及内在逻辑所谓道路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理论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科学性;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这“三个自信”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三种自信最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不断开辟人类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道路,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断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终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者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统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从历史主体的视角来看,如果说这种自信来自历史主体——中国人民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的话,那么这种肯定和认同是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拓展并越走越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制定形成的。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特色则在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三位一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紧密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提出和研究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政治基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从理论上看,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就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理论研究的序幕。总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发展主要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把握它的整体发展脉络。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认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不仅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同时也道出了在今后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要坚持的原则,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当澄清了理论认识之后,坚定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力求落实如何发展中国的大问题。如何发展呢?坚持改善民生,坚持内外协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创造出人民美好的社会生活。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国家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国家意志的理性化表达。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制度层面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三、从认知情感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人的一种亮剑精神这种亮剑精神是中国人既敢于正视自己又敢于正视别人的勇气和胆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大变化大调整,这种变化和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成为时代主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执政党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这不仅要求执政党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对国内的新问题不要回避,要知难而上,要用自信激发出来的智慧,找出办法加以解决。这需要有亮剑精从历史主体的创造活动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科学性,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从而成就了历史创造者个体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信念,把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历程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每一个中国人的的聪明才智。从历史主体自身而言,当我们建立了自信,思想上才变得乐观、豁达,从而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得美好。正是有了自信,人们才充满了睿智,在心中才能升腾起无尽的希望。对此,“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默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从历史的经验事实中,我们收获了这份自信,它是
本文标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6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