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七上第15课《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公式与函数》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3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利用数据处理软件来创建表格、统计数据、制作图表,进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高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前两课的内容包括初步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在Excel中创建数据表、编辑美化数据表,以及对单元格的基本操作。从本课开始,将陆续学习Excel的数据计算和统计的方法与技能,而公式与函数恰好是数据统计的基础,恰当合理地使用公式与函数进行计算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后面学习排序与筛选、制作数据图表等奠定基础,为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可见,《公式与函数》一课在《数据处理与应用》单元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合理地选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数据计算的需要,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体验和讨论中初步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四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学过了word、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编辑修改数据、对单元格的基本操作,初步了解了Excel的主要功能。Excel的公式与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公式与函数的操作看似简单,其实知识点落实起来比较难,学生在使用公式与函数进行计算时经常会出现错误,要么机械地套用公式或函数而没有真正理解,要么就是直接使用单元格的数字进行计算。所以教学过程中采用“先学后讲”的策略,在自主学习尝试——交流反馈——再尝试——总结归纳中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另外,无论是对操作技能的熟练度还是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数据由稍简单的到稍复杂的,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得技能,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应用技能。另外在知识的巩固环节也特意设置了拓展任务,给那些程度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个更广的发挥空间和展示平台,挑战自我、提升自我,为后面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竞答得分表”的准确快速计算,初步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并能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能合理设置数字格式。2.通过对“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的处理,能合理使用公式或函数进行计算,提高实际应用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Excel数据计算功能带来的方便快捷,增强对Excel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用公式、函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公式与函数的基本格式。【整体思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的导入部分,播放视频片段《未来的生活》,让学生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引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网络知识竞答——“你对每天接触的计算机了解吗?”来即时生成数据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一种新的数据获取方式感觉很好奇,从而更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对于即时生成的数据,学生很关注,急于想知道一些数据(我的总分,他人的总分、班级的平均分、班级的最高分等等)一连串待解决的问题就自然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既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也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种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将技能的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切实地增强学习情境与任务的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情境导入中所使用的数据“知识竞答——我得了多少分”和课堂练习中的“2010——2011年中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等都来自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动力,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技能,发展了实践能力,从中体验、感悟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本课所涉及的公式、函数的计算方法都是属于技能操作,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公式的学习采用自主尝试探究学习、反馈交流、再实践体验,逐渐去体会公式的作用、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公式时的注意点。对函数的学习采用学生选择、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比较来帮助学生区别公式和函数的不同,了解函数的基本格式和使用方法。然后通过对“2010——2011年中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的统计,进一步巩固操作的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体验用公式与函数计算的方便快捷。最后通过填写《学习效果评价表》,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后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与此同时对自评分数求和,并能看到老师利用函数所反馈的评价信息,在具体的应用中,学生再次感悟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信息技术的神奇之处,进一步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课前准备】1.网络知识竞答2.excel数据生成系统3.“2010——2011年中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表4.学习小贴士【教学过程】※知识竞答,生成数据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课前热身:播放视频《未来的生活》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交流“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2.知识竞答(时间:1分钟)学生参与知识竞答,在线回答几个问题。3.现场生成数据问卷提交后将根据回答结果自动生成一张数据表。4.面对数据产生计算的需求(我的总分,他人的总分,班级的平均分、最高分……)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憧憬计算机的美好未来,深感责任重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极大热情;每天都在接触、使用电脑,我们了解它吗?满载希望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网络答题方式即时获取“知识竞答”得分,体验数据获取的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产生需要,从而更集中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探索新知,掌握技能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算一算◆算算“我的总分”。◆在30秒之内你能计算出几位同学的总分。◆活动反馈:计算速度太慢又不能保证是否正确。◆引出课题:用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计算。攻略一:用公式计算2.学一招◆利用学习小贴士自主学习,构建正确的公式进行计算。◆自学反馈:(1)组织同学说说尝试之后有什么感受?(2)“典型公式”分析,辨别公式的构建是否正确;◆未完成的同学继续,完成的请思考(构建公式时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公式的妙处何在)。◆学生归纳总结:公式的基本格式、注意事项。3.显一招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方法尝试计算,满足他们急于知道得分的心理,在问题中引出新知;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学;培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构建excel公式,理解excel公式的作用,明白在excel中用公式计算时要使用单元格地址;关注全体,分层满足,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学习;促进学生思考,形成知识序列;◆学生讨论:如果要算班级的平均分(1)计算结果放在哪里?(2)计算的公式是……?◆活动反馈:用公式进行计算繁琐、效率低、容易出错,excel中有一些预定义的公式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地来进行计算,它们被称为函数。攻略二:用函数计算4.学两招◆根据“知识窗”找到函数按钮,了解都有哪些常用的函数,你会选择哪个函数来计算班级的平均分?◆教师演示,利用average函数轻松解决;(边操作边解说,突出函数操作4步曲)。◆尝试完成,体验利用excel中的函数计算方便快捷。◆设置数字格式:自学“知识窗”将“平均分”保留2位小数。◆观察、比较公式与函数的基本格式,明确函数格式的基本结构,认识一些常用函数。抓住学生急于用新知解决问题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讨论、尝试,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技能用公式计算,又在问题中引出了新知;对常用函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体会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初步掌握函数的一般使用方法动手实践,对函数及其操作产生更直观的认识根据数据表中数据的特征,设置合适的格式,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观察、比较,从直观上发现公式与函数格式的区别和不同从感性到理性再到知识真正有效的建构,能在后面的实践环节更灵活、熟练地运用;※实践运用,提高能力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用一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近两年,我国上网的人数逐年增长,出示数据表。组织同学讨论该怎么来计算增长量和增长率?请同学们打开“网络应用调查.xls”,完成以下任务:(1)基本任务:根据需要使用公式或函数进行数据计算;(2)拓展任务:观察数据表和计算结果,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并记录在相应区域。2.晒晒我的成绩单在“学习效果评价表”工作表中给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打分,看一看、算一算,你成功了吗?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任务来体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特设置了这个分层拓展任务,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为后续的课奠定基础;通过“打分、算分、看实时评价”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正视自我,再次体验利用excel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评价总结,提升拓展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组织学生谈谈收获2.总结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3.教师寄语: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地体验和领略到了其中的一点,在后续的课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excel更多的数据统计功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有利于理清知识脉络,同时培养表达能力;维持兴趣,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本文标题:七上第15课《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7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