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是探索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与规律,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环境: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微环境:是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导致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法则是指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赤道地区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变化反应敏感,并且已经适应,在这样的变温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这一现象称为温周期现象。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这一概念被称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是指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限值,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光补偿点:植物能够在微弱的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并从外界吸收CO2当光照强度达到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平衡,表现出气体交换量为零,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曲线趋于平缓,最后曲线达到峰值,尽管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也不在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生态幅:每种生物都适合于一定的环境,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上限和下限,上下限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出生率:是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死亡率:是指种群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中个体都是由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才死亡的。年龄结构:各个年龄及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的总体比例。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目。环境容纳量:为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值。环境阻力:潜在的最大增长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这种抑制效应影响定量之大小与拥挤程度成正比,故称为环境阻力。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物种,不能长久的共存在一处。也就是说,完全的竞争者不能长期共存。生物群落:一个生物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可定义为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主起用演替: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演替是指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发展为顶级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克里门茨(Clements)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有序地分布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水体自净: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离或分解,降低污染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基本上或完全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个自然净化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各要素之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循环,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本文标题: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9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