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寄欧阳舍人书重点详解及翻译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书:书信大父:祖父并:一并涌来。夫铭志之著于世:状语后置盖:大概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定后铭:写铭文见:通“现”,使…显扬。则于铭乎何有:宾前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致:表达严:尊敬其:难道其将安近:宾前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给我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文。我反复拜读后,感激和惭愧一并涌来。铭志一类的文章在世上流传,它的意义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一样的地方。史书对于善恶之事全部写入没有遗漏,而碑铭之类的文章,大概是古代功业品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代的人不知道,就决定刻写铭文来使自己显扬。或把它放置在宗庙中,或把它放置在坟墓旁,其意义都是一样的。如果这个人是个恶人,那有什么可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为的是使死去的人没有什么遗憾,使活在世上的人能表达他们的敬意。铭文这种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难道还会与别的什么相近呢?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及:等到一欲:一心只想。本:根据务:致力勒:刻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不实:不合事实,意谓虚夸。非人:不适当的人。公与是:公平和真实。传后:传于后世。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等到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心只想颂扬称赞自己死去的尊长而不根据实际情理。所以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把铭文刻在碑石上来向后世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逝者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后代想为逝者写碑铭的人,应当首先看一下作者的为人。假若所委托的人不得当,那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失去公平和真实,那么铭文便不会传于后世。所以千百年来,虽说从公卿大夫到乡里小民,死去后没有不写碑铭的,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所委托的人不合适,所写的铭文失去公平与真实的缘故啊。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孰:谁无以:无法铭:为…碑铭众人:普通人淑:善良悬:悬殊实:具体。侈:超过用人:任用人才恶:怎么。惑:困惑、迷乱。徇:偏于私情兼:加倍?同时?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既然如此,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我认为不积蓄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的。积蓄很高道德修养的人对于恶人,不会接受他人写碑铭的差使;对于普通人也能加以分辨。而人们的行为,有心地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诈而外表善良的,有善恶相差很大而不能具体指明的,有实绩高于名望的,有名望超过实绩的。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不被迷惑不徇私情,就会公正而且真实了。但是倘若文章词藻不精美,那么还是不能流传于世,因此能流传下来的,又在于道德和文才都同时美好。所以说: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写好铭文的,难道不是这样吗?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xì]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畜:积聚能:擅长或:有时(可能)并世:同时代固:诚然、确实。卓卓:突出貌。幸遇而得铭:幸运地相遇而又能得到对方撰写铭文。衋然:伤痛的样子。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然而积蓄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长写文章的人,虽然可能同时代就有,也可能几十年或一二百年才有一位。铭文的流传如此之难,而遇到铭文写得好的人又更难了。像先生您这样的道德和文才,本来就是几百年才会出现一位的。先祖父的言行高尚,幸而遇到您才得以把他的情况公正与真实地写成铭文,这篇铭文流传于后世是不会有什么疑问的了。世上求学的人,每看到传记文章记载的古人的事迹,到了感动人心的地方,往往会伤痛怜爱得不知不觉间流下了眼泪,何况是他们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辱:谦词,犹言承蒙。敢:自言冒昧之词。谕:谕示。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世族之次:指曾氏家族的世系排列。敢:岂敢。加详:加以详细考查。不宣: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语。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既拜领了您的赐予,又冒昧向您陈述我所以感激不尽的原因。信中所论及的我的家族统系的次序,敢不遵照您的教诲而详细地研究审核吗?十分惭愧,我的心意难以全部表达出来。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者得以致其严严:敬意B.而不本乎理本:探究C.意奸而外淑淑:善良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传:传播B(本:根据)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D(加详:加以研究审核,而非增加充实扩展。)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4分)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4分)①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②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本文标题:寄欧阳舍人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9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