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授课内容:免疫调节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人体的三道防线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1、免疫的概念:(1)概念: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状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2)意义:免疫对于疾病防御、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2、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阻挡和杀灭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酶菌等)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其中特异性免疫起主导作用,二者比较见下表:种类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别含义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建立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获得的防御机制来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象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点无特异性、作用短、时间短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基础第一、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联系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中形成的免疫物质会促进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两者共同负担着机体的防御功能【注】(1)唾液、胃液中都有杀菌物质,但因为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和效应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细胞免疫中产生的淋巴因子既有属于特异性免疫方面的作用,又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方面的作用。4、抗原和抗体(1)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和应用概念物质制品应用抗原能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细菌、病毒、花粉、癌变细胞等疫苗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抗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各种血清给人注射含有抗体的血清快速获得相应的免疫(2)抗原的特点①异物性:抗原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人体的癌细胞。②大分子性:通常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③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例如,伤寒杆菌只能与伤寒杆菌抗体结合,而不能与抗痢疾杆菌抗体结合。(3)抗原的性能①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与效应细胞。②反应原性:抗原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③二者兼备的叫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只有反应原性的叫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二、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即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它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如图所示。(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原、淋巴因子、溶酶菌等。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的。另外,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2、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功能: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2)监控功能: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3)清除功能:清除机体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三、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系统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实现防卫功能。1、体液免疫(1)概念:抗原进入人体后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这种以抗体为主的免疫反应称为体液免疫。(2)过程:①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抗原与B细胞相互作用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大多数抗原要先经过吞噬细胞吞噬,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这种呈递多数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接触来完成。第二种途径是少数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从而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活化。②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大部分的B细胞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不能增殖,寿命很短,经过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以后就死亡;抗体随血液、淋巴运输到全身各部,发挥免疫效果。小部分的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若有相同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肌细胞能更快地做出反应,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③效应阶段: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消灭抗原,从而大会免疫效果的过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可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细胞免疫(1)概念:当抗原进入人体细胞后,体液中的抗体不能与之结合而清除之,此时要依靠T细胞来完成免疫功能,这种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2)过程:①感应阶段:与体液免疫基本相同,刺激T细胞发挥作用。②反应阶段: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并有一小部分T细胞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长久记忆,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记忆细胞会迅速的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③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侵入的组织细胞(靶细胞)紧密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改变导致靶细胞大量吸水而破裂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消灭。此外,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免疫活性物质(如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注】特异性免疫大体上都可以分为3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3、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比较与判断(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区别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的可溶性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过程产生的效应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的效应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破裂;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免疫时间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短过程较缓慢,所需时间长免疫异常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联系二者都是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两个免疫过程既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当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将组件丧失。(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识别技巧①看抗原经吞噬细胞除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的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②看免疫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四、免疫失调免疫反应具有两重性,它对人体产生有利和有害两种结果。免疫功能失调有免疫过高和免疫过低两类。免疫功能过高则会引发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分为免疫功能不足和缺乏,统称为免疫缺陷病。免疫失调症过敏反应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异常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原花粉、尘土、鱼虾、牛奶、青霉素等预防方法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医学诊断自身免疫病概念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种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概念由于遗传而使机体先天免疫缺陷常见病先天性缺乏T细胞或B细胞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概念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常见病艾滋病(病毒侵入T细胞)【典型例题】考点一、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例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早、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晚、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考点二、免疫细胞的功能例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变式一、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变式二、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杆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A.浆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效应T细胞变式三、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考点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例3、图2-4-11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①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5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变式一、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变式二、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考点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例4、某患者一直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的眼球也将会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的组织。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的免疫学院里相同?()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B.感染HIV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D.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过程例5、少数人在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空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例6、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在吞噬细胞
本文标题:人体免疫调节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9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