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第三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二、城市金字塔三、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首位律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马克·杰弗逊(M.Jefferson)在1939年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更不用说其它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城市首位律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他的发现来源于观察: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有:英国,伦敦(820.4万人)7倍于利物浦(117.8万人);丹麦,哥本哈根(843万人)9倍于奥尔胡斯(91万人);奥地利,维也纳(187.4万人)12倍于格拉茨(15.3万人);墨西哥,墨西哥城(102.9万人)5倍于瓜达拉哈拉(18.4万人)。城市首位律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杰弗逊分析了51个国家(其中6个国家为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列出了每个国家前3位城市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发现其中有28个国家的最大城市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两倍以上,有18个国家大于第二位城市3倍以上。杰弗逊说,“各国的城市很少有相同之处,但在这方面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真是奇妙的三重奏,这种现象已经构成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城市首位律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他就把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City)。杰弗逊解释道,一个国家在它的城镇发展早期,无论什么原因而产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城市,都有着一种强大的自身继续发展的动力。它作为经济机会的中心而出现,把有力量的个人或活动从国家的其它部分吸引到这里,逐渐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为首都。城市首位律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现在,首位城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使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4城市指数p1/(p2+p3+p4)11城市指数2p1/(p2+p3+…+p11)城市金字塔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城市金字塔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城市金字塔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对照1980年和1990年我国10万人以上城市的城市金字塔,可以发现:①六七十年代我国市镇建制工作一度停顿,80年代以来恢复了正常,小城市数量增加非常快;②小城市因人口增长较快,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晋级很明显;③50—100万规模级的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晋升也很明显,相对来说,20—50万城市向50—100万的递补较慢;④我国最大城市上海,人口一度下降—徘徊—低速增长的过程已经扭转,在80年代上海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接近北京,非农业人口突破了700万大关。•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头轻脚重”状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指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化的一般规律。城市金字塔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城市金字塔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简便方法。只要主要采用同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不同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还是很有效的,能够从中发现他们的特点、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戴维斯(K.Davis)把城市金字塔的规模等级边界规范化,当城市规模按两倍数分级时(例如,10万~20万、20万~40万、40万~80万……),发现世界和城市体系发育的大国基本符合各规模等级城市的数目随着规模级的降低而倍增的规律。位序-规模法则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1、最早是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Pi*Ri=K(1)50*1=50,25*2=50,……10*5=50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位序-规模法则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2、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Pi*Ri0.93=5,000,000(2)3、1936年在辛格(H.W.Singer)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lgRi=lgK-qlgPi(3)(3)式相当于Piq*Ri=K4、捷夫(G.K.Ziff)模式: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位序-规模法则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这样的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解点,表示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直线。•假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首位度,则城市规模分布曲线就明显偏离位序-规模法则,在强大的首位城市以下缺少中间等级的城市。•捷夫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位序-规模法则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模式的一般化Pi=P1/Riq(6)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当q等于1,捷夫模式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演变实例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在这160年的漫长时间里,美国的城市体系始终以位序-规模分布形式稳定地发展,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类型转换。但从四个典型城市的位序变化看,城市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①首位分布②位序-规模分布③过渡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贝里(B.J.L.Berry)1960年曾经选择38个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结果显示:13个国家属于位序-规模分布;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位序-规模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20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几种类型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位序-规模分布是许多种力量在很长时间里作用的结果,以致一旦获得了位序—规模分布,那么这些力中的任何一个很可能只是产生一种随机的相对微小的作用。这种分布通常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或那些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区位选择受到经营欲望的强烈影响,倾向于直接接近政府权力中心。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首都,首位度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政治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结构的集中化程度高,常呈首位分布;政府控制越强的国家,企业紧靠权力中心布局的动力也越强:民族主义精神强的国家可产生首位分布等等。社会主义的政府类型而常常与首位分布相联系,非社会主义的政府类型而常常与位序-规模分布相联系。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是属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在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均衡状态被集中发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不发达是造成首位分布的原因。•首位分布与农业经济、位序-规模分布与工业经济分别联系在一起。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Good?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首位分布的弊端①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②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③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④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Good?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首位分布的好处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律的验证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贝利1960年的研究已经把中国列入位序—规模分布类型。严重敏、宁越敏(1980年)和许学强(1982年)先后用全国城镇的详细人口资料,进行了位序—规模律的检验。王法辉(1988年)和陈勇等(1993年)用位序—规模分布检验过我国历年的城市规模分布状况。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类型。这是和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发育了数量庞大的城镇,国家城市体系由明显的大区级、省区级和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分不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省区级差异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第三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西方曾经热烈讨论过城市最佳规模的问题。•我国在80年代也在讨论类似的问题: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什么规模的城市?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第三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城市建设方针是“重点建设,稳步前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时围绕着156个重点项目的布局,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新工业城市如太原、包头、兰州、西安、武汉、大同、成都、洛阳等很快都发展成大城市或特大城市。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苏关系、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都很紧张。出于对国际严峻形势的估计,毛泽东的城市思想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集中”发展转向“分散”发展,开始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显然,这种思想是国家处在“备战、备荒”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第三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从50年代后期到1976年间国务院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方针。实际上,这些方针也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在困难时期和“文革”期间,连城市规划工作也被停止了,城市处于乱占乱建的状态。新建工业区以那时的大庆为榜样,不搞集中的城市,“三线”工业则强调进山、入洞,否定用城镇形式来组织工业。整个六七十年代城市人口反向流人乡村,大城市发展极为缓慢,小城市也没有发展起来,建制镇的数量还有所下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第三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以后中国城市的复兴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财政赤字,消费品短缺,人口生育高峰和知识青年回城高潮叠加,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所累积的后果日益显露,尤其是大城市,各种“城市病”全面爆发。1978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正式确立为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第三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1978年以后,国民经济进行了几年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目标是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生产,压缩重工业和基本建设规模,这使许多重工业中心和综合性大城市因调整而一度经济不景气。相比之下,一批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中小城市脱颖而出,成为“明星城市”。农村经济改革也要求小城镇长期萎缩的局面彻底改变。于是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补充了对中等城市的对策,把“控制大城市规模
本文标题:第7章城市规模分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0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