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全面版
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绪边塞征战怀古咏史人生感怀羁旅思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送别抒怀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思妇闺怨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民生疾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山水田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诗歌内容鉴赏“六看”1.看题目认识对象2.看作者了解背景3.看意象把握情感4.看尾句参透主旨5.看注释破解难点6.看题干得到启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水李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归田园居(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感受山水田园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1、概念补充: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2、代表诗人: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B.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宋:杨万里、范成大)明确概念盛唐山水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一、清,以王孟为代表二、雄,以李杜为代表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表现如下: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哲理。A、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陶渊明《归园田居》《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C、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等。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等。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A、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B、写景的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C、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3、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40岁以前主要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40岁到长安应试,不第,还襄阳。48岁时入张九龄幕府。开元二十八年(740)病逝。有《孟浩然集》四卷,录诗261首。孟浩然始终处于仕隐的矛盾心态中。孟浩然诗歌风格特点1、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2、语淡而味浓。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具体赏析“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找出首联的诗眼,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愁、急找出第二句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孤请思考: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土”,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造成作者这种凄恻的感情的原因有哪些呢?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2)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做简要赏析。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王维生平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雄浑壮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浮”、“动”写得好。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简要赏析小结: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一、李白生平简介1.蜀中求学,崭露头角(701—725)2.出蜀远游,求道访友(725—735)3.移家东鲁,供奉翰林(736—744年)4.离开长安,漫游南北(745—757)5.巫山遇赦,病逝当涂(758-762年)写作背景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曾与李白同游庐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译文我本来就象楚国狂人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我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障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
本文标题: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全面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09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