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种分法•1、十七年(1949-1966)•2、文革十年(1966-1976)•3、新时期(1976-至今)•比较普遍的分法•第二种分法•1、1949-1976:建国头27年•2、1976-至今:新时期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之分。二、《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1、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2、缘起: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不久,《文艺报》转载。嗣后,《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李希凡、蓝翎的观点(↓)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内容链接)。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三、批评俞平伯的观点①批评俞平伯的主观主义是非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有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看不到宝玉、黛玉、宝钗的社会意义;“钗黛合一论”否定了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②批评俞平伯的趣味主义的审美观点,从鉴赏和观照的角度,而不从具体的社会分析进入,不从思想上分析,才会得出“二美合一论”,使作品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③批评俞平伯以考据代替研究,用考证代替了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显然,俞平伯强调的是身世,是“色”、“空”,是从命运、哲学的角度对《红》提出问题;而李、蓝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五、批判运动的影响①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到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问题;②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③形成了十七年文学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敌我对立的“战争思维”。(↓)十七年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概述•诗人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1949-1957•第二,1958-1966第一阶段(49-57)诗歌创作特点1、颂歌、赞歌是其主旋律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王老九《想起了毛主席》强烈的自豪感欢快的情感2、建设题材诗歌大量出现李季《玉门诗抄》邵燕祥《到远方去》3、政治抒情诗的出现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4、表现抗美援朝的诗作大量出现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未央《驶过燃烧的村庄》49-57年诗歌创作的缺陷•一、颂歌作为单一的诗歌美学规范,得到空前发展•二、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根本的变异、诗的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小我被大我代替•三、诗歌形式逐渐单一58-66年的诗歌创作•新民歌运动:•长篇叙事诗: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步曲》李季《杨高传》•政治抒情诗: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58-66年诗歌创作的特点•一、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二、诗的主题从劳动、建设的歌颂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三、诗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红日、红旗、青松、井冈山、天安门、革命航船成为最主要的象征符号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1、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对诗的政治功能的强调•2、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的演绎的形态•3、重视思想观念的激情效应贺敬之诗歌的主要特点1、重视诗歌的时代性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2、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放声歌唱》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特点•1、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政治倾向性•2、富有深邃的哲理•3、艺术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手法叙事诗的发展•以李季、闻捷为代表•在对生活场景与事件具体描摹的基础上,表现新生活风貌和诗人的境界•增加写实的成分•对生活现象加以“诗化”,由感性向哲理升华出现原因:•现实主义的强调使得诗歌注重写实•解放区写实风格和叙事诗热潮在当代的延伸和继续十七年小说•第一节概述•作家队伍(三部分构成)•两个发展阶段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主要作家队伍•一、来自延安和解放区的作家,丁玲、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二、来自国统区的作家:茅盾、巴金、路翎等•三、新成长的作家:他们又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来自革命队伍比如梁斌、杨沫、曲波、刘知侠、吴强、李英儒、王愿坚、茹志鹃等,二是和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作家,比如王蒙、刘绍棠、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等农村题材小说•一、通过婚姻恋爱和家庭关系反映建国初农民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和幸福爱情的强烈要求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马烽《结婚》高晓声《解约》•二、反映合作化运动的作品李准《不能走那条路》赵树理《三里湾》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孙犁《铁木前传》•三、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草明《火车头》萧军《五月的矿山》•四、双百方针发表后的小说1、“干预生活”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2、描写爱情的作品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五、少数民族生活作品玛拉沁夫(蒙古族)《科尔沁草原的人们》1957-1966的小说•一、新中国第一个长篇小说热潮:革命斗争历史小说•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且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是革命斗争历史的和军旅生活的作品《红旗谱》《红日》《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小城春秋》《清江壮歌》《平原烈火》《苦菜花》《战斗的青春》•原因:1、长期的积累、思考和沉淀的结果•2、和当时的政治和文艺思潮保持着一定的距离•3、作者经过了战争,有着难以抑制的激情,胜利后拿起笔来为那些英勇献身的战友树碑立传,为伟大的历史作证,他们有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具有高度历史真实性,记录下近半个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缺陷•二、反映合作化运动的小说•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锻炼锻炼》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三、工业题材小说•艾芜《夜归》《百炼成钢》杜鹏程《工地之夜》《在和平的日子里》草明《乘风破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是继矛盾的《子夜》又一部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长篇力作第二节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一、概述1、界定,也叫“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从广义来说:泛指一切描写革命斗争的小说,狭义是指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生活与战争的小说。•2、从主题话语来划分可以分为:第一:现代民族国家叙事—即描写中华民族如何走出近代历史苦难,赢得民族解放,成为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第二:新型意识形态的建构—通过描写历史以论证革命革命政权的的历史合法性,通过塑造革命英雄人物以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第三:民族无意识的积淀—如忠意精神和狭义精神(新英雄传奇)•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取得的成绩•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下近半个世纪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进程•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英雄形象•作家们致力与文学的民族风格、大众风格的追求和探索,使作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革命历史小说存在的局限:•强烈的意识形态使命,使它们大多采用单一的政治视角,放弃了个人化、感性化的历史经验,片面追求文学的政治四才和宣谕功能,因而表现出相同的价值取向和鲜明、强烈、单一的时代特色,后在文革中沦为政治结论的传声筒和枯燥历史道德的说教•形成狭隘、封闭、单一的审美观念,艺术手法单出、直露甚至粗糙。缺乏对现代小说技巧的借鉴,英雄人物神化,人物形象共性大于个性,出现单一化、类型化的弊端农村合作化题材小说•一、概述•十七年中国农村小说主要内容是反映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主要作品: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马烽《结婚》高晓声《解约》李准《不能走那条路》赵树理《三里湾》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孙犁《铁木前传》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锻炼锻炼》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取得的成绩:•展现了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变革的历史进程和农民的思想情感历程,构成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编年史•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新人形象•在文学走向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缺陷:•作家对于艺术和生活、文艺和政治关系理解偏狭,使作品很大程度上成为传达现行政策、宣谕政治意识的传声筒,一些作家放弃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为政治寻找和编造生活,甚至不惜歪曲现实。•图解政治.图解政策证明文学•在图解政治图解政策的思潮的影响下,作家的创作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创作失去个性,因为作品出现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的倾向,在艺术上出现了题材狭窄、主题单一、表现手法单调,人物形象雷同的弊病赵树理的小说与山药蛋派•(一)、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二)《三里湾》通过写合作化运动的四件事情:秋收、整党、扩社、开渠。反映合作化运动中农村生活,具有图解当时政治的特点,写三里湾的农民在合作化运动中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三)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路线方针问题、政策问题、工作方法问题、干部作风问题•(四)赵树理小说的成就:第一,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第二、关注现实、服务现实斗争。第三、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追求•(五)赵树理小说的缺陷: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性,片面追求大众形式,使小说方法显得拘谨和呆板。问题小说的解决方式的虚假性,要么大团圆要么概念化•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小说派,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束为等作家,其特点是第一、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第二、大都较主动写人民内部矛盾。第三、都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第四、讲究民族和地方特色、第五、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第六、风格朴素、幽默•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派,还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等人,其特点是:第一、大多描写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民情风俗和英勇斗争。第二、描写白洋淀、北运河、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第三、再现我国人民的优良、纯美心灵和淳朴的人生。第四、具有浪漫主义气息、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十七年散文•第一节、概述•一、50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记叙性(文艺通讯、报告文学、特写)散文成就突出。•表现抗美援朝斗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万古青春》•表现经济建设高潮的散文:柳青《王家斌》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杨朔《石油城》李季《玉门速写》•二、、50年代中期散文创作:史传文学取得很大成就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三、60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抒情散文取得很大的成绩:61年被称做散文年•杨朔《雪浪花》《茶花赋》刘白羽《长江三日》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秦牧《古战场春晓》峻青《秋色赋》等•报告文学也取得不凡的成就:王磊、房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西虹《大庆“王铁人”》•革命史传文学取得新的成就:陶承《我的一家》缪敏《方志敏战斗的一生》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杂文在这一时期取得一定成绩: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等•四、成就:•出现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冰心、巴金、吴伯箫、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出现一批优秀的歌颂性的散文•许多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五、缺陷:•1、相当多的作品缺乏深度、缺乏真情实感,尤其是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不少平庸虚假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矛盾、以大话、空话、假话、套话和廉价的颂扬之词,取代对客观形式的分析,取代作者的真实感情。•2、散文题材狭隘,主要写“重大题材”“有意义的题材”杨朔的散文•一、杨朔的生平与创作•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1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