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结合现实-谈谈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结合现实,谈谈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答:从中国社会流动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现代化建设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变得比以前开放,社会流动加快,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向上的流动机会,体现现代化进程的后致性社会流动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还没有完成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与此同时,一些消极的流动倾向正在出现,一些不利于社会合理和公平流动的先赋性机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还很顽强,特别是政策性和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还相当大。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蕴含着多种可能的变项,如何通过促进社会流动,遏制最坏的变项,争取最好的变项,对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显得非常重要和关键。在这里,国家政策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流动来看,最理想的发展趋势是,农业劳动者和工人阶层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向比其地位更高的阶层流动,从而不断壮大中间阶层,顺利地实现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我国也就由此成为一个开放、公正的社会,一个现代化强国得以确立。但是我们看到,与改革初期不同,当前中国己经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其中的一个最大挑战是,我国己经形成一个既定的利益结构格局,特别是强势利益群体和阶层己经形成,新的改革举措有可能会遇到他们的抵制,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消解改革政策的作用,而且他们己经具备了这样的抵制和消解的能力和条件,有许多优势使他们的作为遭遇不到其他阶层和群体的制衡。他们的抵制和消解无形中会增大决策者的政治压力和风险。这一切都极大地考验着决策者的价值取向、意志力、社会责任心、认识水平和领导管理国家的能力。因此,从这样的社会惯性、阶层利益关系格局以及过去50多年的社会流动过程上,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社会流动趋向:跨阶层的长距离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社会流动的代际传承性在不断提高,中间层发展不起来,大量农业劳动者不能实现彻底的非农化,长期存在着大量的兼业者。这样的流动趋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长期化:要么会出现拉美化,一群人享受着世界上最豪华的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但不能实现城市化和市民化,于是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生活在城市贫展窟之中,不但缺乏参与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而且在精神道德上有可能受到极大损害,变得没有道德、没有廉耻,盗窃、妓女、吸毒、抢劫盛行;要么会出现非洲化,战乱频发,难民潮起;要么会出现西西里化,即黑社会猖獗,政客与黑社会勾结合谋,腐败盛行。当然,这些都是最坏的结局,如果出现这样的结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也就无从谈起,甚至有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被边缘化乃至瓦解。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的社会流动趋势,那就是:中间阶层有了一定规模,农业劳动者规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但在社会阶层结构中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无法实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态,而是上层小、中间与下层一样大的蜡烛形态,到了蜡烛形态后,就再也不能向橄榄型演变了。这种形态是最有可能的,现在也是最有条件实现的。这种状态虽然并不是最理想的,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结构形态中,虽然也存在两极分化,但是并不是很严重,大多数人还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虽然也有很多社会问题,但是不至于损害社会基本的稳定秩序;国家虽不能很强大,但也是一个强国,在世界上还可以有一定的地位。当然,中国的目标仍然是现代化强国。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避免最坏的社会流动趋向,改进社会流动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从目前的纺锤型转变为蜡烛型,然后再经过50年的努力,实现从蜡烛型向橄榄型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从对过去50多年的社会流动研究中,己经看到一些合理的、合乎规律的社会流动机制,期待着这些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多的合理机制建立起来,那么,相信一个开放的、合理的、公正的现代化社会对中国来说将不只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不久可以触摸得到的可能现实.同样,中国要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论是从流动机制还是流动条件来看,绝大多农业劳动者和工人只能向近邻的阶层流动,不可能取得跨阶层、长距离的流动,而且,目前即使是向近邻阶层的流动,也还存在不少障碍。因此,确保农业劳动者和工人从自己阶层向近邻的阶层转移和流动,争取让尽可能多的人实现中等距离的跨阶层流动,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认为,国家必须在有关社会和经济政策上有非常积极的作为,根据我们对社会流动的研究,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1.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在继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促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同时,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显然,加快城市化,是减少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最重要途径,对此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从社会流动角度提农村发展和繁荣问题呢?因为没有农村的发展和繁荣,就不会有健康的城市化,否则,不管在城市生活如何,农村人口都会涌人城市,很容易造成城市的两极分化,就不会出现我们所希望的中间大两头小的阶层结构。2、从经济政策上,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更多的农业劳动者和工人提供从事个体经济活动的机会。对底层的人来说,他们在经济资源上没有什么优势,但是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对于他们获得向上流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不可能兴办大型企业,也不可能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和国家社会管理者,一般来说,他们或者去当工人,或者去当个体工商户,因此,国家应该从政策上(特别是贷款上)支持他们从事个体经济活动,并且帮助一些有能力的个体工商户向兴办中小企业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向上流动的梯次进程。3、加大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的力度,构建一个覆盖农业劳动者和工人的技能培训网络和体系,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对非农劳动力素质的需求。教育、技能是现代化社会主导社会流动的最重要的后致性机制。即使这样的后致性机制在我国社会流动起主导作用,但由于目前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缺乏较高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可能由此顺利地实现向上流动。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这些阶层的教育和培训投入。但是,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和技能培训资源不论在其内部还是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分配都很不均衡、合理,从而减少了社会底层的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很不利于我国社会结构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现代化变迁。4、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选目标。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不提供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首当其冲的就是大量工人和农业劳动者不能实现就业,罔论实现向上流动了。因此,国家不论在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上还是在科技创新上,都要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首要的任务去对待,才能带动社会流动。
本文标题:结合现实-谈谈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3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