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化学第五章-生物氧化习题
第五章生物氧化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2.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叮1ation)4.磷氧比(P/O)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6.高能化合物(highenergycompound)7.呼吸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electron–transportchain)(二)填空题1.生物氧化有3种方式:、和。2.生物氧化是氧化还原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和参与。3.原核生物的呼吸链位于。4,生物体内高能化合物有等类。5.细胞色素a的辅基是与蛋白质以键结合。6.在无氧条件下,呼吸链各传递体都处于状态。7.NADH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是、、。8.磷酸甘油与苹果酸经穿梭后进入呼吸链氧化,其P/O比分别为和。9.举出3种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10.生物氧化是在细胞中,同时产生的过程。11.高能磷酸化合物通常指水解时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被称为能量代谢的。12.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于。13.以NAD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参与作用,即参与从到的电子传递作用;以NADP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将分解代谢中间产物上的转移到反应中需电子的中间物上。14.在呼吸链中,氢或电子从氧化还原电势的载体依次向氧化还原电势的载体传递。15.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重组实验证实了线粒体内膜含有,内膜小瘤含有。16.典型的呼吸链包括和两种,这是根据接受代谢物脱下的氢的不同而区别的。17.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被公认的学说是,它是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Mitchell)于1961年首先提出的。18.每对电子从FADH2转移到必然释放出2个H‘进入线粒体基质中。19.体内CO2的生成不是碳与氧的直接结合,而是。20.动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生成方式有和两种。(三)选择题1.下列物质都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组分,只有不是。A.NAD+B.辅酶AC.细胞色素bD.辅酶QE.铁硫蛋白2.目前公认的氧化磷酸化机制的假说是。A.直接合成假说B.化学偶联假说C.构象偶联假说D.化学渗透假说3.酵母在酒精发酵时,取得能量的方式是。A.氧化磷酸化B.光合磷酸化C.底物水平磷酸化D.电子传递磷酸化4.CO是呼吸链的毒害剂,它的作用部位是。A.电子传递链的最后一步,从细胞色素c氧化酶到O:的途径中B.电子传递链的第一步,从NADH到NADH还原酶的途径中C.从细胞色素b到细胞色素c,的途径中D.从细胞色素c到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途径中E.从细胞色素a到细胞色素a,的途径中5.肌肉收缩所需的大部分能量在肌肉中的储存形式是。A.磷酸肌酸B.ATPC.GTPD.NADH6.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是在。A.线粒体外膜B.线粒体内膜C.线粒体基质D.细胞浆中进行7.细胞色素氧化酶除含血红素辅基外,尚含,它也参与氧化还原。A.镍B.铜C.铁D.锌8.氰化物引起缺氧是由于。A.降低肺泡中的空气流量B.干扰氧载体C.使毛细血管循环变慢D.抑制细胞呼吸作用E.上述四种机理都不是9.下列化合物除哪一个之外都含有高能磷酸键?。A.ADPB.磷酸肌酸C.6–磷酸葡萄糖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甘油酸3–二磷酸10.下列物质除哪一种外都参与电子传递链?。A.泛醌(辅酶Q)B.细胞色素c·C.NADD.FADE.肉碱11.动物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葡萄糖B.脂肪酸C.ATPD.磷酸肌酸12.脊椎动物体内能量的储存者是。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ATPC乳酸D.磷酸肌酸E.都不是13.活细胞不能利用下列哪些能源来维持它们的代谢?。A.葡萄糖B.脂肪酸C.ATP'D.周围的热能E.阳光14.下列化合物中,除了哪一种以外都含有高能磷酸键?。A.NAD+B.ADPC.NADPHD.FMN15.下列反应中哪一步伴随着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A.苹果酸–草酰乙酸B.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C.柠檬酸–––40r––酮戊二酸D.琥珀酸–延胡索酸16.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过程中的P/O值是。A.2.0B.2.5C.3.0D.3.517.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以哪种形式储存?。A.ADP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ATPD.磷酸肌酸18.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中,不是蛋白质而是脂质的组分为。A.NAD+B.FMNC.CoQD.Fe·S19.胞浆中1分子乳酸彻底氧化后,产生ATP的分子数为。A.9或10B.11或12C.15或16D.14或1520.下列不是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酶是。A.磷酸甘油酸激酶B.磷酸果糖激酶C.丙酮酸激酶,D.琥珀酸硫激酶21.在生物化学反应中,总能量变化符合。A.受反应的能障影响B.随辅因子而变C.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D.与反应途径无关22.在下列的氧化还原系统中,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A.NAD+/NADHB.细胞色素a(Fe3+)/细胞色素a(Fe2+)C.延胡索酸/琥珀酸D.氧化型泛醌/还原型泛醌23.下列关于化学渗透假说的叙述哪一条是不对的?。A.呼吸链各组分按特定的位置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B.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都有质子泵的作用C.H+返回膜内时可以推动ATP酶合成ATPD.线粒体内膜外侧H+不能自由返回膜内24.关于有氧条件下,NADH从胞液进入线粒体氧化的机制,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NADH直接穿过线粒体膜而进入线粒体B.磷酸二羟丙酮被NADH还原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在内膜上又被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同时生成NADHC.草酰乙酸被还原成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再被氧化成草酰乙酸,停留于线粒体内D.草酰乙酸被还原成苹果酸进入线粒体,然后再被氧化成草酰乙酸,再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天冬氨酸,最后转移到线粒体外25.胞浆中形成的NADH+H+经苹果酸穿梭后,每摩尔产生ATP的物质的量是。A.1B.2C.2.5D.4·26.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A.c1–b–c–aa3–O2B.c–c1–b–aa3–O2C.c1–c–b–aa3–O2D.b–c1–c–aa3–O227.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呼吸链的成员?。A.辅酶QB.细胞色素cC.辅酶ID.FADE.肉毒碱28.可作为线粒体内膜标志酶的是。A.苹果酸脱氢酶B.柠檬酸合成酶C,琥珀酸脱氢酶D.单胺氧化酶E.顺乌头酸酶29.下列哪一种物质最不可能通过线粒体内膜?。A.PiB.苹果酸C.柠檬酸D.丙酮酸E.NADH30.关于电子传递链的下列叙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A.线粒体内有NADH+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B.电子从NADH传递到氧的过程中有2.5个ATP生成C.呼吸链上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完全按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从低到高排列D.线粒体呼吸链是生物体唯一的电子传递体系(四)问答题1.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的NADPH,如果不去参加合成代谢,那么它将如何进一步氧化?2.在体内ATP有哪些生理作用?3.什么是铁硫蛋白?其生理功能是什么?4.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是怎样偶联的?三、习题解答(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合生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02和H20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2.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电子在逐步的传递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被用于合成ATP,以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3.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TP的主要方式。4.磷氧比: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经此过程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也是生成ATP的分子数)称为磷氧比值(P/O)。如NADH的磷氧比值是2.5,FADH:的磷氧比值是1.5。5.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6.高能化合物:在标准条件下水解时,自由能大幅度减少的化合物。一般是指水解释放的能量驱动ADP磷酸化合成ATP的化合物。7.呼吸电子传递链: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电子受体分子氧(O:)。(二)填空题1.脱氢;脱电子;与氧结合2.酶;辅酶;电子传递体3.细胞质膜上4.焦磷酸化合物;酰基磷酸化合物;烯醇磷酸化合物;胍基磷酸化合物;硫酯化合物;甲硫键化合物5.血红素A;非共价6.还原7.复合物I;复合物Ⅲ;复合物Ⅳ8.1.5;2.59.2,4–二硝基苯酚;缬氨霉素;解偶联蛋白10.燃料分子;分解氧化;可供利用的化学能11.释放的自由能大于20.92kJ/mol;ATP;即时供体12.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13.呼吸;底物;氧;电子;生物合成14.低;高15.电子传递链的酶系;F1–F0复合体16.NADH;FADH2;初始受体17.化学渗透学说;18.辅酶Q19.有机酸脱羧生成的20.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三)选择题1.B。2.D。3.C。4.A。5.A。6.B。7.C。8.D。9.C。10.E。11.C。12.D。13.E。14.D。NAD‘和NADPH的内部都含有ADP基团,因此与ADP一样都含有高能磷酸键,烯醇式丙酮酸磷酸也含有高能磷酸键,只有FMN没有高能磷酸键。15.B。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是糖酵解中的一步反应,此反应中有ATP的合成。16.B。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需要消耗两分子O2,4个氧原子,产生10分子ATP,P/O值是10/4:2.5。17.D。当ATP的浓度较高时,ATP的高能磷酸键被转移到肌酸分子之中形成磷酸肌酸。18.C。辅酶Q含有一条由n个异戊二烯聚合而成的长链,具有脂溶性,广泛存在于生物系统,称泛醌。19.D。1分子乳酸彻底氧化经过由乳酸到丙酮酸的一次脱氢、丙酮酸到乙酰辅酶A和乙酰辅酶A再经三羧酸循环的五次脱氢,其中一次以FAD为受氢体,经氧化磷酸化可产生ATP为1×2.5+4×2.5+1×1.5=14,此外还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个ATP,因此最后产ATP为15个;而在真核生物中,乳酸到丙酮酸的一次脱氢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产生NADH,此NADH在经a–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要消耗1分子ATP,因此,对真核生物最后产ATP为14个。20.B。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与琥珀酸硫激酶分别是糖酵解中及三羧酸循环中的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的转移酶,只有磷酸果糖激酶不是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酶。21.D。热力学中自由能是状态函数,生物化学反应中总能量的变化不取决于反应途径。当反应体系处于平衡系统时,实际上没有可利用的自由能。只有利用来自外部的自由能,才能打破平衡系统。22.B。由于电子是从低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向高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流动,而题目中所给的氧化还原对中,细胞色素aa3(Fe2+/Fe3+)在氧化呼吸链中处于最下游的位置,所以细胞色素aa3(Fe2+/Fe3+)的氧化还原电位最高。23.B。化学渗透假说指出在呼吸链中递氢体与递电子体是交替排列的,递氢体有氢质子泵的作用,而递电子体却没有氢质子泵的作用。24.D。线粒体内膜不允许NADH自由通过,胞液中NADH所携带的氢通过两种穿梭机制被其他物质
本文标题:生物化学第五章-生物氧化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4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