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15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总结
第16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药理学教研室教学目的1.掌握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2.熟悉ACEI、AT1受体阻断药、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的药理依据和意义。3.了解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治疗药物的分类。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病因所引起的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排出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一、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1.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早期的代偿机制,但久后心肌氧耗量增加,后负荷增加,反使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CHF的病理生理学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早期有一定的代偿作用。长期则引起心脏的负荷增加,心肌肥厚、心室重构加重CHF。二、心脏结构变化1.心肌细胞凋亡2.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心肌组织纤维化3.心肌肥厚与重构(又称心脏构形重建)出现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组织纤维化、并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正性肌力药强心苷类:地高辛、毛花苷C(西地兰)、毒毛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洋地黄毒苷非强心苷类:扎莫特罗、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减轻心脏负荷药利尿药:噻嗪类扩血管药:硝普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受体Ⅱ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三、常用抗CHF药物第1节正性肌力药一、强心苷类1.定义:是具有强心作用,选择性作用于心肌,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苷类化合物。2.来源:玄参科和夹竹桃科植物如紫花洋地黄,毛花洋地黄,黄花夹竹桃等,故又称洋地黄类(digitalis)药物。口服吸收率蛋白结合率肝肠循环肾排出血浆(%)(%)(%)(%)t1/2洋地黄毒苷90~1009726107d地高辛60~8525760~901.5d毒毛花苷K2~55少90~10019h[体内过程]不同强心苷体内过程比较表[药理作用]A加快心肌收缩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1.正性肌力作用(1)特点:B.降低衰竭心肌耗氧量C.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影响心肌耗氧量的因素:衰竭心脏用强心苷后收缩力↓↑心率↑↓心室壁张力↑↓总耗氧量↑↓•强心苷强心作用与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加有关。抑制Na+-K+-ATP酶,胞内Na+↑,促进Na+-Ca2+交换机制,使Ca2+内流↑,导致胞内Ca2+浓度增加及肌浆网摄Ca2+增多而产生强心作用。[强心作用机制]•强心苷为什么能使心肌胞内Ca2+增加呢?钠泵钠钙交换AP2K+3Na+[K+]i[Na+]i[Ca2+]i强心苷的作用机制强心苷(—)中毒量重度抑制Na+-K+--ATP酶,使胞内Na+、Ca2+大量增加,K+减少而致各种心律失常。2.减慢心率作用(负性频率)—间接机制:心输出量↑→窦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心率↓;•心率↓,心脏作功↓,耗O2↓•心率↓,舒张期延长,心脏休息充分•心率↓,舒张期延长,回心血量↑→心搏量↑•心率↓,舒张期延长,冠A血液灌注时间↑,心肌自身供血↑有利于心功能恢复3.负性传导作用治疗量迷走神经活性增强,使房室结、蒲肯野纤维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但是心房的不应期缩短,可阻止过多的室上性冲动下传到心室,减慢心室率。大剂量可直接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和蒲肯野纤维传导,使部分心房冲动不能到达心室。4、对血管和肾脏作用强心苷可提高迷走神经的活性,降低外周阻力而增加组织的血液供应。对肾脏是利尿作用。①通过正性肌力作用,心排出量↑,肾血流量↑→利尿。②抑制肾小管Na+、K+-ATP酶,抑制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排Na+利尿。5、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中毒量:中毒量则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同时重度抑制Na+-K+-ATP酶,使胞内Na+、Ca2+大量增加,K+减少而致各种心律失常。治疗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和RAAS禁钙补钾1.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临床应用】1.伴有房颤及心室率快:疗效最好2.继发于瓣膜病、先心、高心:疗效较好3.继发于能量代谢障碍甲亢、严重贫血、vitB1缺乏:较差4.继发于肺心病、心肌炎、风湿活动期,严重心肌损伤疗效差5.对严重心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无效。2.治疗某些心律失常(1)心房颤动心房率350-600次/分,不规则。CG通过抑制房室传导,使较多的心房冲动不能下传到心室,从而减慢心室率,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循环障碍。(2)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00次/分,规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迷走神经活性增强,使房室结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可阻止过多的室上性冲动下传到心室,减慢心室率。CG可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成颤动,进而通过治疗房颤的机制产生疗效。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易中毒。强心苷类的毒性反应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是中毒的早期表现。但要与心衰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进行鉴别。2神经系统反应及视觉障碍:失眠,头晕,疲乏,视觉障碍(视力模糊,复视,黄视,绿视症)【不良反应】3.心脏毒性:1)快速型心律失常:室早(33%)、二联律、三联律一般出现较早,为中毒先兆,停药指征之一。3)窦性心动过缓:心率降低至60次/min,中毒先兆,停药指征之一。2)房室传导阻滞1、预防:(1)避免诱发中毒的各种因素电解质紊乱:低K+、低Mg2+、高Ca2+等。疾病因素:甲低、严重心衰、严重心肌损害等。肝、肾功能不全、老年人等也易中毒。(2)识别中毒先兆,了解停药指征如:室性早搏、心动过缓、色视障碍。(3)监测血药浓度,避免中毒发生【中毒防治】★钾离子能与强心苷竞争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减少强心苷与酶的结合,从而减轻或阻止毒性的发生和发展。治疗:立即停用强心苷及排K+利尿药1.快速型心律失常:(1)补钾(2)苯妥英钠强心苷类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3)利多卡因强心苷类中毒导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4)严重中毒者地高辛特异抗体Fab片段i.v,能结合并中和地高辛。抗体Fab每80mg能拮抗1mg地高辛,20min起效,80min效应达高峰。2.缓慢型心律失常可选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给药方法1.传统给药方法(洋地黄化-维持法)2.现代给药方法(逐日恒量给药法)1、传统给药方法(洋地黄化-维持法)(1)全效量法:即先在短期内给予能充分发挥效应而不致中毒的剂量,使达“洋地黄化”,即全效量。然后再给予维持量,以补充每日排出的药量而维持疗效。全效量分为速给法及缓给法两种。速给法:适用于病情紧急,两周内未用过强心苷者。在24小时内达全效量。缓给法:适用于病情不急的病例,于3-4d内达全效量。(2)维持量:达全效量后,每日应使用一定剂量以维持疗效。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均能口服,作用持久,均适用于作维持给药。2、现代给药方法(逐日恒量给药法)每日维持量法:近年来证明,对病情不急或两周内未用过强心苷者,不必先给全效量,而是采用无负荷量的维持量法,可减少中毒发生率。常选用地高辛0.25mg/d,6~7天可达到稳态血浓度。洋地黄毒苷因半衰期过长而不适用。2.抗心律失常药提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3.拟肾上腺素药能提高心肌的敏感性1.与排钾利尿药合用易中毒【相互作用】二.非强心苷类(一)β受体激动药扎莫特罗选择性β1受体激动药,对交感神经有双向调节作用。轻度CHF:发挥激动药作用,引发β效应;重度CHF或在患者运动、激动时:起β受体阻断作用,降级β受体兴奋对心脏的效应。对轻、中度CHF患者疗效较好(二)多巴胺类药[药理作用]主要兴奋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性,使心输出量增加、左室充盈压下降、室壁张力降低,而心肌耗氧量增加不明显。[临床应用]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及急性左心衰竭。[不良反应]小剂量:较少大剂量:室性心律失常,长期可致心肌坏死,加重心衰。二.非强心苷类(三)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I)米力农(milrinone)作用机制:1、抑制磷酸二酯酶Ⅲ,细胞内cAMP↑,心肌细胞内Ca2+增多,心肌收缩↑。2、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细胞内cAMP↑,Ca2+减少,血管扩张。第2节减轻心脏负荷药一.利尿药不良反应电解质、代谢紊乱。抗心衰机制:1、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2、长期用药,血管平滑肌细胞Na+减少,Na+-Ca2+交换减少,细胞内Ca2+减少,血管扩张。噻嗪类:用于轻、中度CHF呋噻米:用于重度CHF二.血管扩张药抗心衰机制:1、舒张V--回心血量—前负荷。2、舒张小A--外周阻力—后负荷。常用药物:硝酸酯类扩张V;扩张心外膜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易耐受。适用于伴有心肌缺血的CHF者肼屈嗪扩张小A---↑心输出量.肾血流量,适用于伴有肾功能不良或不能耐受ACE抑制药的患者硝普钠扩张小V.小A---控制危急的CHF卡托普利、依那普利(1)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1、治疗CHF的作用机制(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1)轻度CHF可单独用ACEI。(2)中、重度CHF与利尿药、地高辛合用。临床应用(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losartar),缬沙坦(valsartan)抗CHF作用类似ACEI,不良反应较少,不易引起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一、强心苷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中毒的防治措施。二、肾上腺素能加强心肌收缩力,为什么不能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思考题Thankyou!!
本文标题:15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4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