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燕昭王求士《战国策》《战国策》简介•《战国策》,33卷,记载了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关于“策”“简”“札”“策”: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bambooslips]。刘向:“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战国策”之“策”:策谋、策略鞭策、策命、策封、策论、策问……《战国策》的价值史学价值:记载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216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活动及策略,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文学价值:(文体)对后世史传文学、赋体、小说等有很大的影响;塑造人物、篇章结构、说理方法、辞采气势、语言修辞。解题:燕昭王求士燕,即北燕。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灭于秦。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连克七十余城。求士的背景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公元前316年燕王哙之“禅让”燕国内乱齐、中山等国伐燕关于“士”关于“士”本义:会意字。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在传统文化里“士”的概念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从爵位上来讲其二,是从人的品性志向(品质)上来讲“士”的演进西周春秋时期:本指贵族中的低级阶层,他们的地位在士大夫以下,而在庶民之上。战国时期:凡有点本领的成年男子,几乎都可以称之为“士”。“士”——具有某种技能的人。魏晋:名士风流。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强调精神自由,展现个性的可爱。隋代:科举考试设“取士科目”,录取者称“进士”,考取了进士的知识分子可以做官。“士”——读书人。“士”演进的总结在知识没有普及的时代:“士”指的是靠知识吃饭的阶层。知识普及的时代:“士”当指那些有思想的、对社会有自己独立见解的知识人;“士”的范围应比“知识分子”要小。燕昭王所求之“士”具有某种品质、知识、技能的人。串讲释义(一)使动用法:“卑”,使身卑,降低自己的身份。“厚币”,使币厚,丰厚的礼品。串讲释义(二)名词作动词:帝者,“称帝”或“成就帝业”。王者,“王”,“称王”。霸者,“霸”,“称霸”。通假:“诎”通“屈”,“指”,通旨。意旨的意思。宾语前置:寡人将谁朝而可?串讲释义(三)“三”:非确指三个,而是“几个”的意思。“今”:表一种推想和猜度,含将来可能发生的意味。如《鸿门宴》中,范增说“吾属今为之虏矣。”串讲释义(四)被动句式:“隗且见事”,“见事”,被重用。“见”字在文言文中一般表被动。比较句式:“贤于”,“比……贤”。“于”字如果跟在形容词后面,往往形容比较的意思。意动用法:“岂远千里哉”,“远”,以千里为远。串讲释义(五)意动用法:“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师之”,意动用法,“以之为师”。历史人物:乐毅,魏国人,名将乐羊的后代,是当时著名的将军;邹衍,是齐国人,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是阴阳五行家的代表;剧辛,赵国人,当时有名的谋士。求士结果:士争凑燕——燕国殷富——伐齐大胜内容梳理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文意梳理: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方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链接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三段论推理内容梳理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方法链接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寓言类比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链接思考内容梳理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链接内容结构文意梳理:起首:交代了燕昭王求士的背景、方法、目的。背景:“收破燕后即位”方法:“卑身厚币”目的:“欲将以报仇”返回第一段对话小结:郭隗是否直接回答了燕昭王“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的提问?为什么?提问的是方法,回答的是态度思想态度先于行为实践——求士阶段也必须有个谦虚、恭敬的态度。“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说理艺术:“引而不发”,把箭架在弓弦上,把弓弦拉满,而箭不射出去。修辞:两处铺排句式返回三段论推理三段论:形式逻辑间接推理的基本形式之一,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例如:凡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铜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铜能导电(结论)链接本文三段论逻辑推理:三段论大前提——“……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古之尊贤礼贤——致士/士致)小前提——“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大王尊贤礼贤)结论——“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天下贤士趋燕)返回“寡人将谁朝而可”这句话插在郭隗两段话之间,在表意和行文上有什么作用?首先,它表明燕昭王已接受了郭隗所陈谏的“古服道致士之法”,而且急于请教具体做法的谦虚、诚恳态度。其次,在行文上它以省略简明概括的问话,收结上文,并引出下文,是承上启下的枢纽。返回寓言类比死马(马骨)——郭隗;千里马——士;古之君人——燕昭王返回思考讨论:郭隗本可以直接回答“先从隗始”,为什么不在开头就说明,放在结尾有什么好处?表明自己的态度:避免妄自尊大,表明自己谦虚的态度。其次,郭隗讲“五百金买马骨”的故事是为了进行类比,也是为自己作推断提供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据。(“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再次,郭隗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境——引玉之砖返回内容结构第一段:简要举纲——为何求士第二段:充分阐述——如何求士第三段:综合叙述——求士结果求士的策略:求士的态度:“卑身厚币”——礼贤下士(两处铺排为具体化)求士的方法:“先从隗始”“为隗筑宫而师之”辅助的方法:“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注重宣传——“天下闻”(广告效应)现实启迪——现代管理机制:榜样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写作特点布局艺术:叙事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修辞:字词形象生动句式铺排对仗寓言类比“冯几据杖,眄视指使”,“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士争凑燕——“凑”,奔向。辐辏:也作辐凑,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诚”论述逻辑:富有逻辑三段论进谏艺术:引而不发作品争鸣1.郭隗形象给人的启迪(与现实联系)2.燕昭王给人的启迪3.修辞的角度讨论本文的语言与修辞特点人物的启迪郭隗形象给人的启迪。(与现实联系)1.郭隗作为臣子的忠诚——工作中忠于职守2.郭隗善言进谏。面对国君的提问,避开正面的回答:第一次回答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把国君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及结果做了对比,是非优劣国君自明。第二次回答以寓言做比,其意自明。——工作与生活中的语言艺术3.甘居人后。“今王诚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自比死马,甘居人后的团队精神。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以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战国策卷三秦一》返回幻灯片4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返回幻灯片4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语言从容不迫、逻辑上说理井井有条、流畅自然、富有气势。优美的语言带给人多么美好的审美享受!加强语言学习与运用多么重要!(1)使用了铺陈、排比、比喻、寓言、反问句加强说理的力度和气势。(2)语言流畅、让人欲罢不能,有一泻千里之势。(3)逻辑性强。郭隗第一次回答燕昭王问题使用了“三段论”:大前提——“……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小前提——“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结论——“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4)语言的准确以及劝谏的艺术。两个“诚”字——“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今王诚欲致士”。“诚”做“果真”解,有假设之意,将燕昭王放在“明君”之列。返回幻灯片5燕昭王给人的启迪1.知人善用2.善于纳谏——学习古人为人之道——作为领导人的素质返回幻灯片6
本文标题:燕昭王求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7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