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轮复习2014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俄国(苏联)发展线索——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十月革命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191719211925195319641985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3.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4.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第1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材料一: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材料二: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材料反映了苏维埃面临什么形势?1.背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际:国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苏俄进入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列宁选集》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思考: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是什么?1.背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际:国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直接:根本: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2.目的3.内容项目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3.内容4.特点1)战争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2)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材料三: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1919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P131相关内容,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1.背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3.内容4.评价适应了战时需要,保障了军备供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积极:a.极低价格强行征粮,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b.取消自由贸易,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关系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d.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2)消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思考:这段话表明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为此他是怎么做的?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②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危机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长期的战争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表现—原因—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2.目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2)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根本)3.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会的召开4.内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目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3.时间4.内容5.特点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管理制度)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所有制形式)6.实质: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新经济政策5.特点(2014全国新课标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D(1)经济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基础(2)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二.新经济政策7.作用:1.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2.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3.要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有()①都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②两者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③都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④两者都保证国家获得农产品的优先权A.②B.①②C.②④D.①②③④C(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A(2010·课标全国,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B(2014江苏卷)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B【能力提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疑难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经济运行机制/所有制作用和实践效果险恶的国内外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绝对计划调节/单一公有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公有制为主导的···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但也引起了农民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实质手段特点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原则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突出市场的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三。课标要求:1.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确立的标志;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3.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2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1719211925195319641985列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斯大林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②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③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建设,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①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②1927年,为解决工业化面临的困难,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③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以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④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斯大林1.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2.原因:思考: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为什么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社会主义工业化1.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2.原因:思考:针对苏联当时的国情,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政策:1)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经济;2)制订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行动:实施三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1.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2.原因:3.过程与成就:1)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2)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3)1928年起,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社会主义工业化1.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2.原因:3.过程与成就:4.弊端:存在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②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3.过程:2.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1937年4.影响: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四.“斯大林模式”的表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上: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形成高度集中
本文标题: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轮复习20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7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