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有趣的心理学效应曾悠2018-10-06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奥瑞特.梅伦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类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常见的心理学效应•1霍桑效应•2蝴蝶效应•3木桶效应•4鲶鱼效应•5晕轮效应•6首因效应•7近因效应•8刻板效应常见的心理学效应•9马太效应•10破窗效应•11鸟笼效应•12青蛙效应•13分散责任效应•14刺猬效应•15从众效应霍桑效应•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是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实验研究。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的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它发现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经济人”,而个人的态度在决定其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霍桑效应•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非正式团体”:又叫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群体。它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团体。霍桑效应•霍桑实验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霍桑效应•霍桑实验运用•1、管理要与时俱进;•2、有效沟通;•3、企业内部协作;•4、现代管理技能知识学习;•5、认识非正式群体组织的重要性;•6、大胆管理创新尝试。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结论•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有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应对•1、细节管理;•2、防微杜渐。木桶效应•木桶效应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结论•1、一个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直径大小•2、在每块木板都相同的情况下,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形状•3、木桶的最终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相互配合•4、木桶储水是一个动态过程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结论•5、木桶的作用在于水的使用•6、木桶储水多少还取决于各块木板的厚度•7、木桶储水多少还取决于木桶底面的面积木桶效应•木桶效应运用•1、尽可能补“短板”;•2、凝聚团队力量,重视培训;•3、“非明星员工”利用和开发;•4、重“法制”;•5、重基础,抓落实。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鲶鱼效应•鲶鱼效应结论•1、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2、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3、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鲶鱼效应•鲶鱼效应运用•1、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2、领导者有鲶鱼特性,那么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激发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鲶鱼同步速度,并且要保证同一方向(企业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被鲶鱼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鱼挤到最后憋死;•3、培养鲶鱼型团队成员,团队中的鲶鱼分子应注重良性沟通、影响力的塑造,其他员工对待团队中的鲶鱼,也应该在工作的基础上与其加强合作;•4、鲶鱼效应也有负面作用。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人们对信息的评价。晕轮效应•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结论•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2.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3.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晕轮效应如何防止晕轮效应•1、注意“投射倾向”•2、注意“第一印象”;•3、注意“固定思维”;•4、不能“以貌取人”;•5、避免“循环证实。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一见倾心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点却很容易被忽视。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的。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孔子的“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也就是这种变化最经典的说明。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近因效应•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面试•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刻板效应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某一类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具有如下特点:•1、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2、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3、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刻板效应•克服刻板效应•1、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2、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马太效应1、只看到事物发展的短期趋势,只反映了数量方面的变化,忽视了性质的变化,不能用于分析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事实上,在客观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发生-发展-成熟-衰老-灭亡的规律,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2、不具备普遍意义,只是对短期趋势理论的一种假说,难以证明普遍的真理性。比如,难以解释在很多领域存在的“后发优势”现象。马太效应如何避免马太效应对个人职业的影响:一是要明确职业定位,树立清晰目标。二是要通过自身努力和优化,获得好资源、利用好平台。三是要让好心态成为好运气的吸金石,有的职场人错误的以为,不咸不淡的呆着就能自保饭碗。其实弱者是很难参与分配优质资源,没有好资源就难发展,而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的经济学理论背景:•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破窗效应•如何克服破窗效应影响:•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鸟笼效应•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的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鸟笼效应鸟呢?是不是死了?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会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放一些东西。你要一个鸟笼做什么?生活中的鸟笼效应。你要一个鸟笼做什么?鸟笼效应•如何预防鸟笼效应:•1、记下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本该如此的想法,然后回想这些想法是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2、理智思考造成自己有这中思维的事物,是有效的吗?值得信赖吗?有事实依据吗?•3、积极预防惯性思维。青蛙效应
本文标题: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9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