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古代诗歌鉴赏训练试题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金城北楼①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注释】①金城:古地名,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1.前四句描绘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色?先概括特点,在进行描述。(4分)答:2.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答: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绝句①杜甫迟日②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②迟日:春天日渐长,故说迟日。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先概括特点,再进行描绘。(4分)答: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三、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睛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竟日莺相和,摩霄③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2·【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③摩霄:接近云天,这里指高空。1.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何作用?(4分)答:2.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答:四、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戏题盘石①王维可怜②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注释】①盘石:即磐石,扁平的磨盘状大岩石。②可怜:可爱。③解意:领会心意。1.诗的一、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答:2.诗的三、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答:五、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③,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释】①西山句: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海内句: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指杜甫的颖、观、丰、占四弟。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全诗以什么为诗眼(线索)?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说明。(4分)答:2.这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3·六、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别董大①(其一)高适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在睢阳(现今河南商丘县)重逢,写下了《别董大二首》。董大,当时有名的音乐家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②黄云:天上的乌云。③曛:昏暗。1.诗的一、二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答:2.诗的三、四句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答:七、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晚春①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③漫天作雪飞。【注释】①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②杨花句:杨花,指柳絮。榆荚(jiá),指榆钱。才思,才气、才华。③惟解:只知道。1.请简要赏析一、二句中“知”和“斗”二字的妙处。(4分)答:2.诗人对“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是揶揄,还是赞许?为什么?(4分)答:八、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春夜洛城闻笛①李白谁家玉笛②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情思,所以写下此诗。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折柳:是《折杨柳》省称,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4·答: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4分)答:九、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书湖阴先生壁①(其一)王安石茅檐②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③手自栽。一水护田④将绿绕,两山排闼⑤送青来。【注释】①这是诗人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组诗《书湖阴先生壁》的第一首。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诗人晚年居住金陵(今属江苏)紫金山时的邻居。②茅檐:这里指庭院。③成畦(qí):成垄成行。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④护田:护卫环绕着园田。⑤排闼(tà):推门闯入。闼,宫中小门。1.前两句的“长扫”和“手自栽”,有何表达作用?(4分)答: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答:十、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①(其一)陆游迢迢天汉②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③首怆④平生。【注释】①这首诗是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初秋,陆游被被罢黜后,退居家乡山阴(今属浙江)诗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将晓,天将要亮。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②天汉:银河。③搔:抓、挠。④怆:悲伤。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4分)答:2.“出门搔首怆平生”中的“搔”字,有何作用?(4分)答:·5·一、1.描绘了一幅苍凉雄壮的边塞景色:站在北楼上向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汤汤的水依傍着连绵起伏的山峰,这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水浅之处,急奔的水流声响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城头上空,高悬的一轮弯月犹如一张悬挂着的弯弓。2.典故。诗人以姜太公的际遇自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像吕尚一样得到明君贤主的重用,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的愿望。二、1.描绘了一幅明丽阔远,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多姿,和煦的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滩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2.描绘了春光灿烂,山川明丽,百花竞放,芳草竞荣,馨香飘逸,飞燕衔泥筑巢,鸳鸯静睡暖沙的景象,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露了诗人对初春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或:诗歌勾画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明丽悠远的初春景物图,表达了诗人安适、欢悦的心情。)三、1.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视觉听觉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2.尾联写干枯的野花被风一吹,纷纷飘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也表达出对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或:诗中的“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四、1.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恬淡宁静的画面:清澈的泉水上面,矗立着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春风习习,花片飞舞,岸边飘拂的垂杨,不时地轻拂着高高举起的酒杯。2.反问和拟人。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五、1.以“望”为诗眼(线索)。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情;尾联点明“望”的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深沉忧虑。2.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亲伤己的思想感情。“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对国家的忧虑,“诸弟隔”“一身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孤苦,“迟暮”“多病”与“未答圣朝”表达不能报国的遗憾,最后一句表达对家国的深沉忧虑。六、1.营造了送别友人凄寒悲苦(或悲凉凄苦,或凄清伤感)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对友人的劝慰之情作衬托和铺垫。(或: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铺垫。)2.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2)气势豪迈,胸襟开阔,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坚定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或;于慰藉(劝慰)中满怀信心和力量,鼓励友人乐观豪迈,积极进取。)七、1.“知”指知道,“斗”指争着比高下,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树人的情思和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草树木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本色的动人景象。·6·2.赞许。因为杨花榆荚不因缺色少香而消沉,而是积极地化作雪花随风飘舞,为晚春增光添色,表现出“杨花榆荚”自信,珍惜光阴,乐观向上的个性与品格。八、1.描绘了一幅春夜宁静,笛声悠扬的画面:春夜里,不知何人悄然吹起玉笛,悠扬的笛声乘着徐徐春风,散落整个洛阳城。2.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折柳”,指《折杨柳》,内容多叙离别之情。诗人的思乡之情,正是由听到《折杨柳》曲的笛声引起的。九、1.“长扫”即“常扫”,“手自栽”即“亲手栽种”,写出了杨德逢的朴实勤劳,清静脱俗,表现他爱洁净、热爱大自然的品性和高尚的情趣。写出了杨德逢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秀美),暗示其生活情趣的高雅,“无苔”举重若轻地写出庭院洁净清幽之极,“成畦”不仅写出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花木的秀美。2.拟人。这两句的一“绕”一“送”,把山水拟人化,山水具有了生命感情的人,环绕护卫着园田,闯门而入送来秀丽的风光,既写出了景物之美,也表现了主人高洁品格和爱美情趣。十、1.描绘了一幅苍茫(辽远)、静寂(空寂)的景象:广袤无垠的银河正朝西南方向缓缓地坠落,邻居家里的雄鸡连续不断地喔喔啼鸣着。2.“搔”是抓、挠的意思,“搔”这一动词(细节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悲凉,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悲叹,表达出诗人一心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哀怨。
本文标题:十首课外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0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