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训练目标】一、掌握说服与拒绝的必要性和具体技巧。二、掌握说服与拒绝的应用能力。说服与拒绝的艺术一、说服(一)说服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必须征得别人的同意后才能办成,因此,我们经常都会面临着说服人的问题。说服,就是用充分的理由,展开信息交流,开导对方以改变他们的信仰、态度或行为。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阅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世界观不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因性情不同、意见相左等种种因素导致各种矛盾产生,要解决这些矛盾就离不开说服。工作上出现分歧,需要说服;两个人闹矛盾,需要说服化解矛盾;老人病了,不肯到医院去动手术,要靠说服……说服他人改变或放弃自己的主意,进而心甘情愿地同意、采纳对方的主张,无疑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因为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多年来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靠一两次说服就要扭转改变,是很不容易的。(二)说服的方法1、逻辑诱导法。指的是对于那些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要运用严密有力的逻辑诱导对方自然而然地得出说服者预期的结论。2、列举事例法。指的是用有代表性的例证来使对方信服的方法。3、引用名人法。名人往往有一种感召力,所以发挥名人的效应有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话,用名人的言论以加强说服的力量。4、称颂赞赏法。就是采用正面肯定,巧妙赞扬的方法。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喜欢听好话,这种说服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三)说服人的技巧说服别人必须以理服人,才能说得人家心悦诚服。同时,还要讲究说服人的技巧。否则,即使你手中掌握了真理,如果方法不当,别人也很难接受,搞不好还会顶起牛来,弄得个不欢而散。为此,下面介绍几种说服人的诀窍:1、为对方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想问题的观点和角度,有自己特定的意愿和需求,所以,你如果要劝说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最好在开口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怎么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做,难免导致交际的失败。例:1.某文化单位一位领导人是个“瘾君子”,每逢开会时,他便吞云吐雾,使小小的会议室里烟雾弥漫,在场的人苦不堪言。有一天,他的一位下属实在忍不住了,就给他提意见:“院长,你身为一院之长,不应只顾自己的快乐,也应为我们这些群众想想!””这位领导恼羞成怒,立即反驳说:“抽烟是我的爱好,你有什么权力来干涉?你忍受不了,你就出去!”这位下属很难堪,闹了个不欢而散。过了几天,另一位下属也想给他提意见,但考虑到前一个人失败的教训,便改变了策略。他是这样说的:“院长,抽烟损害身体健康,如果您这样不停地抽下去,像您这个年龄,过不了多久,身体就会垮下去的。如果您的身体不允许您继续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咱们单位还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接替您的职位。您应该为咱们单位、为大家想想呀!”听了这番劝告之后,那位领导在开会时再也不抽烟了。例:2.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户姓黄的3口之家:老汉60多岁,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也只能勉强识路;其妻双目失明,生活几乎不能自理;7年前收养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取名黄凤。老汉见人家由穷变富,热火朝天,而自己一家人穷苦冷清,日子难过,他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东西两个邻居都姓陈,自家被这两陈“沉沉”地夹住,再住下去,非要把自己压“黄”不可。于是他大吵大闹要搬家。村里的干部群众纷纷出面劝阻,有的劝他破除迷信,有的给他分析搬家的困难,他全都听不进去。村党支部书记发火了,批评他说:“都什么年月了,你还这么迷信!纯粹是吃饱了撑的!要在前些年,早就把你拉出去批倒斗臭了!”老汉不但不服,反而一把抓住书记的衣袖撒起泼来:“你小子有种,现在就拉我去批斗、游街、枪毙呀!”正在难解难分之时,一位30多岁的农家妇女出来把黄老汉搀到自己家里,先给他舀了碗绿豆汤,然后说道:“黄大爷,支书是您眼皮底下长大的,孩子嘛,还值得跟他生气!”老汉的气顿时消了许多。那妇女接着又说:“您老别怪侄媳妇我多嘴,您咋傻了呢?搬啥搬?要是我呀,打死我也不离开那个福窝窝儿嘛!”一句话把老汉说愣了,他禁不住问道:“你说啥呀,怎么成了福窝窝儿呢?”那妇女又给老汉添了碗绿豆汤,然后说道:“您说,您东邻姓陈,西邻也姓陈,您姓黄,那不正好吗?您左有文臣,右有武臣,辅佐着您这个皇帝。您放心吧,好日子在后头呢!”黄老汉一听,觉得有道理,对心思。忙问:“侄媳妇,此话当真?”“这不明摆着吗?您老两口才一只眼,您那宝贝丫头一人就俩,比您这一辈强吧?她又聪明,又伶俐,黄凤黄凤,就是您那福窝窝儿里飞出的凤凰嘛!如今遇上好政策,困不上几年,凤凰双翅一展,不就可以荣华富贵了吗?所以我说,那是块福地。”“好,侄媳妇,你这话真是说到我心眼里去了!”老汉乐呵呵地走出来,再也不提要搬家的事了。2、让事实说话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实践证明,用事实来说话,比长篇累牍地讲大道理更有说服力。以讲道闻名全美的传道士诺曼皮尔告诉《演讲季刊》的记者说:“真实的例子是我所知道的最佳的方法,它可以使一个意念清楚、有趣,且具有说服力。”例3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天,杨虎城将军接到报告,说在一次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的尖刀连,在战斗打响后,有30多人先后逃跑,都被抓回来了。杨虎城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逃兵全部枪毙。在刑场上,带头逃跑的副营长关黑子请求杨将军不要把弟兄们当成逃兵,杨虎城坚决不同意。关黑子为了说服杨将军改变决定,收回成命,便讲了事情的经过:原来,那天团部通知他们去打土匪,可是一侦察,发现是护送抗日募捐物资的老百姓。接着,关黑子又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粗毛纸——这是红军游击队的简报,还附有给抗日将士的慰问信。在这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杨虎城将军被说服了,不但没有枪毙这些逃兵,还因为关黑子有功而提升他为团长。例: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科学家受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人•委托,去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拨款研究原子弹。这位科学家百般陈述利害,罗斯福仍然不为所动。临走时,那位科学家忽然发现总统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上面画着一艘潜水艇,顿时计上心来——他回头对罗斯福总统说道:“19世纪时,曾有人向拿破仑提出过研制潜水艇的建议,拿破仑觉得可笑,没有采纳。如果拿破仑采纳了这个建议,今日欧洲的历史就要重写了。”罗斯福听罢,立刻改变了态度,同意研究原子弹了。例5:北京建国门外的使馆区有一所小学——芳草地小学。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外国小朋友。有一天,11岁的英国男孩儿希尼忽发奇想——他想知道自杀是怎么回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很着急,便把这件事转告给他妈妈。这天放学回家,妈妈买回来一只鸡,让希尼帮着杀鸡。妈妈故意不把鸡一刀杀死,让那只鸡在地上扑腾,翻滚,惨叫,挣扎,让希尼亲眼看到这一幕。这时,妈妈才告诉他:“人自杀时比杀鸡还可怕!而且人死以后再也见不到妈妈,见不到爸爸,见不到老师,再也活不成了。”第二天上学,希尼就对老师说:“自杀太可怕了,我再也不自杀了。”例6世界球王贝利,自幼酷爱足球运动,并且很早就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但他在少年时期曾一度染上了抽烟的坏习气,经常瞒着父亲在外面抽烟。有一次正巧被他父亲碰见,小贝利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挨揍,或者遭父亲训斥。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父亲不但没有动怒,反而扶着他的肩膀诚恳地说:“你踢球有几分天分,也许将来会有些出息。可惜,你现在学会抽烟了。抽烟,会损伤身体,使你在比赛时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作为父亲,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努力,也有责任制止你的不良行为。二、拒绝(一)拒绝的必要性拒绝又叫回绝或推辞,是使对方的要求和建议落空的一种语言和行为,这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权利。但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人向你提出某种请求,希望得到满足。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你却难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便需要拒绝,任何人都难以完全做到有求必应,尽管拒绝是令人遗憾的,但该拒绝的还得拒绝。如果承诺了自己不愿、不该、不必、不能履行的职责,事办成与否,都感到很累,最终还是自讨苦吃。例:1.日本影星中野良子35岁尚未结婚,有一次到上海来参加艺术活动,有人问她什么时候结婚,她回答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例2.有位老教授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从上午8点开始,整整讲了两个半小时,接着回答研究生的提问。有个研究生提出要求:“请您谈谈当前这个学科研究的现状。”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讲得清楚的。这位老教授已是80高龄,需要早点休息,可他又不能当着年轻人的面说:“你的题目太大,一时难以回答。”于是他很幽默地接过对方的话题说:“你不让我回家吃饭了是不是?”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提出这个要求的那位研究生自然也乐于接受老教授的拒绝。例3.某开发公司商品大量积压,因而资金周转困难。经理问会计:“小王,能不能在账面上把经营情况反映得好一些,以便向银行贷款?”小王一听就明白,经理是要她做假账去骗取银行的贷款,这是严重违反财务制度的犯罪行为,但她又不好断然拒绝。这时,小王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只见她平静地说:“按财务制度,这样做有些难。经理,您说该怎么办?”小王提出财务制度,让经理明白这样做的严重后果;然后提出一个反问,请经理来回答。经理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只好作罢。例4.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是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他的科学发现为电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在电灯、电话、电动机发明之前,不少人怀疑电的用处。有一次,法拉第在大庭广众中作完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忽然有一位贵妇人站起来大声责问:“这有什么用处呢?”法拉第看了她一眼,笑嘻嘻地反问道:“夫人,请问,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法拉第以问代答,让对方解答,既避免了回答之难,又不至于使对方难堪。例5.一位夫人对林肯有所请求:“总统先生,您必须给我一张委任状,委任我的儿子为上校。我提这一要求,并不是求您开恩,而是我有权利这样做。总统先生,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过仗,我叔叔是布拉斯堡战役中惟一没有逃跑的士兵,我父亲在新奥尔良作过战,我丈夫在蒙特雷战死了。”林肯听了夫人这一席话,很有礼貌地说:“夫人,我想,你们一家为报效祖国已经做得够多的了,现在应该是把这样的机会给予别人的时候了。”例6.1984年2月9日,莫斯科呈现异象:国防部长暂缓出访,苏联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之子被从瑞典召回,国家电台用古典乐曲取代了正常的音乐和娱乐节目……敏感的西方人士以此推测安德罗波夫病逝。当晚,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外交官们将这一推测变成了中心话题,并纷纷向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探询。多勃雷宁在谈笑自若中诙谐地回答说:“我看,不要再谈论这个问题了。不然,他好好的都会气死了。”人们在一片欢笑声中转换了话题。其实,安德罗波夫在前一天就已病故,只是克里姆林宫仍在安排权力转移,故秘而不宣。这么一个重大问题,竟被多勃雷宁以说笑的方式掩盖过去了,并且不露一点痕迹,这也是推诿搪塞。例7有一位语文教师,其弟因为民事纠纷,别人要与之对簿公堂。这桩案子恰好由这位语文老师昔日的得意门生处理。一天晚上,这位老师前往学生家,希望他能念师生情谊,将手腕往自己弟弟这一边扳一扳。法官左右为难,一不能徇情枉法,二又不能得罪恩师。法官急中生智,对他说道:“老师,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您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语文老师。”老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每个老师都有他的长处。”法官接着又说:“您讲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尤其是您给我们讲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一课,至今还记忆犹新。”语文老师很快就进人了角色:“我不仅用嘴在讲,而且是用心在讲。薛蟠犯了人命案却逍遥法外,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僚之间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法官接过话头,说道:“是啊,护官符使冯家告了一年的状,也无人作主;凶犯薛蟠居然逍遥法外,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记得当年老师您讲授完这一课后,告诫我们,以后谁当了法官也不要做糊涂官,判糊涂案!学生我一直把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听了学生的一席话,这位语文老师再也不好意思开口求情了,自动放弃了不合理的请求。
本文标题:说服与拒绝的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6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