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花好月圆夜一、教学目的1、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情感。二、教学要求1、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掌握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的知识。2、学生一定程度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3、让学生学会了解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情感。三、教学方法1、直观感受式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运用上,教师在课前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对中秋节的认知状况,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访谈或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等)。课上通过课件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四、教学重点1、了解中秋节是中国民族传统节日之一;2、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与习俗。五、教学难点1、感受阖家团聚、其乐融融的美好气氛;2、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内容讲解:1、中秋节之简介2、中秋节之由来3、中秋节之传说4、中秋节之意义5、中秋节之习俗6、中秋节之传播正文讲解:引言:每一个古老的节日都会有一段传奇的佳话;每一个流传在民间的习俗都有一段古老的渊源。流传至今的古老文化节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中秋节已经像一棵永不衰老的长生树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间,因为“团圆”自古至今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信念!正文:1、中秋节之简介以家人团聚赏月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八月节、八月半、仲秋节、拜月节、女儿节、追月节、玩月节。因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恰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畲、京等民族都欢度此佳节.2、中秋节之由来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3、中秋节之传说三个传说(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4、中秋节之意义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还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的意义,从此,一个极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5、中秋节之习俗赏月、吃月饼、观潮、燃灯、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6、中秋节之传播在少数民族、各省、各国的传播。文学中的传播: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释(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结语:月亮在空际上不知道悬挂了多少岁月,见证了多少的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的儿女私情。“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仲秋之夜,只身单人,期盼的是下一年圆月之夜,相聚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是多么的孤寂,特别是在那样一个月圆之夜,身边没有一个亲友,浓情不尽,只有邀请明月与之同乐。诗人总是多情的,诗人们在用他们特有的笔墨诉说着这千百年来人类的思念之情。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切的距离开始拉得更近,世界都变成了地球村。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电话、手机、网络视频把我们生活的空间缩小了。然而我们心中的那一份对于乡亲眷恋的感情,对温馨港湾的依恋,对情人间的缠绵,却是不减分量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物欲横流的潮流之中,人们站在繁华纷杂的世界里所要面对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金钱、名利、权势、小车、房子、头衔、证书,所有的这一切,追逐、得失错漏、成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人的心灵总想回归到一种纯朴自然的状态。而对家乡的眷恋便是这样的一种情感,月依然,抬头望着星空,那头牵着思念的柔情。参考文献:•萧放《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廊坊市文明办等《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系列丛书》•敦礼臣《燕京岁时记》•纪坤《花王阁剩稿》•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陆启泓《北京岁华记》•陈子厚《岭南杂事钞》•曹寅、彭定求《全唐诗》•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吴自牧《梦梁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靳海林《中国传统节日及传说》
本文标题:中秋节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6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