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第一节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1.1国外古代高等教育①国外最早的高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甚至更早;②柏拉图在雅典开办的学园(公元前387年)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学园开设的课程有算数,几何学,天文学,音乐,文学,历史,法律,哲学等。1.2中世纪大学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十二、十三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被称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最早产生且延续不断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1.3近代国外高等教育①意大利于1088年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②威廉.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1.4二战后国外的高等教育20世纪初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它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世界高等教育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步得到强化。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①商代的“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右学”是集教育、习射、养老于一体的官办教育机构;②稷下学宫(战国齐桓公),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③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④鸿都门学(汉代),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⑤唐代六学二馆;⑥宋代的书院制度--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四大书院⑦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⑧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盛宣怀)---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⑨盛宣怀的上海建立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⑩198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我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发展成现在的北京大学;1902年建立的山西学堂是山西大学的前身。二、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学概念: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提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三)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1810年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四)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把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1、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2、从本质属性上讲,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3、同时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又具有客观性。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法令性的特点。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概念: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于总体要求。相对于各级各类的高等教育来说,它是共同的总目标。2、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各级种类高等院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不同的高等院校因性质不同、涉及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三)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四)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三、高等教育目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订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二)调控作用:宏观方面,对高等教育的规划、政策、改革、结构调整都有支配控制作用;微观方面,对高等教育实际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三)评价作用(四)激励作用(五)选择作用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一)高等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1、1995年3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略有变化,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发生变化。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概念: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此外,需处理好: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理论要点如下:1、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二、全面发展教育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除在思想上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外,还要在行动中注意以下三个途径。1、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尽管高等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的主阵地不可放弃。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第四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社会本位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个人本位价值观:则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二)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7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