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础教育名师论坛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学科教学(英语)学号姓名教师素养与人文情怀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基础教育名师论坛的八次讲座已经结束了,感谢学校的细心培养和周全的考虑,给我们这些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准教师一个提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平台。从这些名师的讲座中我们收获的很多知识,对教师这个崇高的岗位又有了一些更加深刻的感悟。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1月10号我们迎来的第二周进行教育讲座的大师——东北师大附中的首席语文老师孙立权老师的讲座,孙老师讲座的主题是《教师素养与人文情怀》。孙老师的讲座风格充满了文学气息,给予了我们一场文化的洗礼,也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人文情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卷中,教育是一首永远书写不完的华彩诗章。教育是一种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更好的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教育赋予人类以智慧与美德,赋予社会以进步的力量。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释义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养育、引出、发挥或发展,指通过教育(教养)活动引导儿童,使其固有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古代中西方之间虽然关山隔阻,信息不畅,但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还是一致的。古代强调教师社会教化的价值,“国将兴必将贵师而重傅”(荀子)。现代强调教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铺路石,粉碎自己,平坦人生;教师是园丁,是人梯,是孺子牛……教师职业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在于牺牲,在于为学生、为他人,而唯独不能为自己。当这种价值赞美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时,教师的自我生命不仅得不到肯定和提升,甚至有损于教师的“伟大”。如此的教师只能在无私的奉献中,在牺牲自我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教师热爱学生、为学生奉献是必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没有自己生命的意义,没有自我的生命的权利和要求,没有自我的幸福生活和人生。孙老师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前提。他引用了古人的几句诗来形容教师这一行业:“采得百花成蜂蜜,为谁辛苦为谁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把教师这一职业说的如此无私伟大,在老师的角度看来又带着些许的心酸。教师是“人”,不是“神”,就在于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生活,教师的职业除了外在的社会价值,还必须有内在的生命价值。提升教师的素养,使教师奉献学生、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关怀自我的素养,使教师不再只是牺牲,而是过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在于改变现代视野下技术化的教师发展模式,注重教师人格的培养。在现代视野中,教育是一种技术,教师专业是一种技术型的,教师是技工,是工程师,专业化实践就是训练教师的教学技术,使原先粗放式的生产转变为精耕细作,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理念下的教师培训与发展模式,采取的是一种技术化的路线,从培训的内容到培训的方式,都是如此。技术化的培训,视教师为“机器”,培训的目的在于使“机器”更快更好地运转,而无视作为人的教师的生命情感。因此,教师的培训缺乏人文的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不是为了更好地“育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如是,灵魂的教育,不需要程式化的技术,它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没有素养和人文关怀的教师,是没有灵魂的教师,即便有再多的知识、再高超的教学技术,也不配做“人”的教师。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教育要唤醒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潜能和人性意识,把人从自然状态下脱离出来,使之富有“人性”,成为有精神支撑的生命体。而这个支撑生命的精神支柱的核心应该是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感情丰富、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的人。“教师人文情怀”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应当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来分析。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需要有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时代呼唤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智慧型教师。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对教师而言,实质上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教师既要授业,更要传道;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才能树立起较好的教育理念,才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新问题和矛盾,人们的道德、人格、心态的“双重性”都表现得十分突出。这种风格演绎到学校中,就体现为某些老师的“双重”心态与“双重”品格。如果我们教师的职业操守发生动摇的话,将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式就是:营造人文环境,传播人文知识,创造人文示范,开展人文实践,倡导人文价值,其目的是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树立教师的人文精神、唤醒教师的人文理性。在我们看来,教师的人文情怀体现为教师高度关切学生的未来命运和在学校所受到的各种待遇,具有关怀他人利益的崇高“利他”精神和内在情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人道与人性、公正与关怀等伦理内涵。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真情关怀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全力维护学生各方面的利益,并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把握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全面发展。这乃是教师人文情怀最基本的内涵。教师人文情怀作为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省和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形成。教师一旦形成这样一种品质,其教育活动自然就会表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特质。人文素养的培育主旨:针对于人的情感世界、针对于人的价值观、针对于人的情趣与理想和审美观。人文素养丰厚的教师,感情丰富,充满爱心。他们尊重同事,关爱学生,体谅领导,善待家长。因而他们也必然获得了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这样的教师,浑身透露着一种亲和力,很有人缘,走到哪里,都会博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好感、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人文素养丰厚的教师,豁达自信,敢于创新。他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充满了自信,面对工作的困难能沉着地应对,遇到工作的挫折能坦然地处之。他们敢于跨越教育的陈规陋习,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教学改革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学校的教育发展,实在离不开这样的教师。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博大的教育资源。“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教育作为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悸动,必须在一种善意、开放的心理氛围中进行。基础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也是一项有创意的劳动;我们付出了汗水,倾注了心血,也收获着快乐和喜悦。人,总是要有所追求的。“毕竟,我们不是仅仅为了吃米而活着”,巴金老人曾这样告诉过我们。所以,教师必须饱含人文情怀,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对人类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并具有为崇高的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为此,建设一支有着博大的人文情怀、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专业教师队伍,成为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将坚定的行走在充满着人文情怀的教育的大道上!
本文标题:教师素养与人文情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0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