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蚯蚓的选择五年级杨瑛【教材分析】蚯蚓的选择,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认识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特别喜欢到大自然去玩,对动物好奇,男生好动手,女生爱思考。学生不会观察,不知道怎样去观察,观察能力较差,学生认知只是停留在感性基础上。学生实验过程思路不够清楚,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教学目标】1、弄懂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3、实践与观察【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设计意图】谈话交流你所见过的蚯蚓,让学生交流下自己平时观察到的蚯蚓有什么特征。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小结出结论.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做中学,学中做。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3.学生看书11页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板书设计】蚯蚓的选择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教学反思】做一个生态瓶五年级杨瑛【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本节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探究生态群落。【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部分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的指导,从而学生没能很好地从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但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正好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节课已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目标】1.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3.培养与同学讨论学习,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交流思想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态群落,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大的饮料瓶6个、自然水、水生生物、泥沙小石子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池塘里的生物。二、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池塘里的生物关系。①池塘里你看到了哪些东西?②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③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④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⑤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2)概况: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视频——美丽的池塘,找出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三、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2)学生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问题提示:①生态瓶用的水应该是什么水?②瓶子的大小与放入的生物的数量有关系吗?③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④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⑤是否可以贴上标签?(3)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4)分享设计成果: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同学们提意见并修改。【设计意图】在教师创设性的三次学生探究学习汇报中,学生进一步清晰地知道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四、制作生态瓶:(1)说明制作步骤:①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②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③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④再放入小动物。⑤把本组组别做成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设计意图】在对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方案”与“做一个生态瓶”的作品展示及小组互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影响制作生态瓶的因素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所探究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板书设计】做一个生态瓶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2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