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新德国电影运动乡土电影:表现德国风土人情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现实的美好生活和幸福美好的爱情。一、新德国电影的含义及产生(一)含义:1962年2月28日,在奥伯豪森市举办的电影节上,以亚历山大.克鲁格和埃德加.赖茨为首的26位年轻的联邦德国电影工作者共同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这个宣言宣告了战后德国青年一代导演与传统、旧的德国电影决裂和以“新德国电影”取代他的意志和决心,表现了一种敢破敢立的艺术革新精神,宣告了一场电影革新运动在西德的诞生,它是西德电影电影的转折点。宣告“我们要创造新的德国电影,这种电影需要自由:摆脱该行业通常有的习俗,摆脱商业伙伴的影响,摆脱受利益集团约束的自由。我们已经对新的德国电影有了具体的、精神上、形式上和经济上的设想。”(二)产生:1965年,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青年电影基金3年500万马克20部影片二、青年德国电影(一)命名及创作1、1966年处女作:亚历山大克鲁格《告别昨天》(威尼斯银狮奖)、福尔克施隆多夫《青年托尔勒》、乌列希沙莫尼《它》、彼得沙莫尼《狐狸禁猎期》2、命名:1967年埃德加赖茨《一日三餐》、约翰尼沙莫夫《纹身》4月柏林“青年德国电影展览”新概念被承认三、美学特征:(一)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普通小人物,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大多描绘德国历史与现状,表达创作者亲自目睹或经历过的事,从主观角度给予自传式表现,作品有怀疑和批判特征。《告别昨天》《阿妮塔G》揭示了社会各种人物尤其是高层人物的专横冷漠虚伪的面目和心态(二)艺术手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表现出新的美学追求。1、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那种情节单一、平铺直叙、一贯到底、头尾相接的封闭式戏剧型结构,带之以新叙事方式。无持续发展的情节线索,而是将故事通过若干片断加以展现,片断之间缺少紧密相关的因果关系,时空跳跃也很大,经常插入字幕、警句或评语加以衔接。《罪与罚》:凡是人人有责,如果人人知道这点,人间便是天堂了。2、有意忽略事件背景交待,开头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以“空白结尾”取代传统的大团圆结尾方式,将故事结局、问题答案留给观众去思考、补充和判断。3、通过运用纪实性手法来加强影片真实性。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三、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期(一)发展历程:1、1962《奥伯豪森宣言》后三年无所作为2、1966第一创作高峰3、70年代初危机修改电影资助法“资历证明影片”1970年,19部影片4、繁荣期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文德斯施隆多夫(二)创作:1、1974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戛纳评论奖巴黎“向法斯宾德致敬”2、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75戛纳国际影评人联合会特别奖三种奖3、1979法《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柏林最佳女演员金熊奖最佳摄影37部今天,在世界各种规模的电影节上,只要有西德参加,新德国电影没有不获奖的。4、1979施隆多夫《铁皮鼓》戛纳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三)美学特征1、他们重新确认了电影的叙事功能,总是与历史、社会生活相交织,赋予叙事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克服了现代主义电影排斥叙事的纯粹主观性弱点。《铁皮鼓》但泽阿格内丝、玛策拉特、梅龙斯基、奥斯卡、马尔库斯、玛丽娅、雷古娜影片以讽刺荒诞的基调,用视觉形象呈现了1924-1945年的德国的阴暗面,展现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的腐朽堕落、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逆来顺受的软弱性。2、确认电影的大众媒体性质,注重叙事的外观观赏价值与历史内涵思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探索出了一条使理性与形象互相渗透融汇、使电影的审美价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道路。过去的10年是属于新德国电影的,联邦德国是惟一有作为的国家。——科波拉
本文标题:新德国电影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2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