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教育教学论文-回归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实效
回归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实效——面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诸多形象引发的思考及探索校名:揭阳邱金元纪念小学姓名:夏悦虹联系电话:13430052336回归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实效——面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诸多形象引发的思考及探索揭阳邱金元纪念小学夏悦虹(13430052336)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人们欣喜地看到富有挑战性的探索和实践,听到了激情睿智的对话,感受到真情实感的交流……热闹中冷眼观之,浮躁、放任乃至虚假的现象不断呈现,华而不实,画蛇添足,削足适履,顾此失彼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一、少一些无效情景,多一些思考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化,情景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老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教学片断)课一开始,课件显示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师: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动物园真好玩,有好多小动物,还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的鱼在游。生3;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可用“漂亮、华丽”来形容,但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教师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而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看图说话,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似乎改变了,失去了“数学味”。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创设的情境是否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数学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要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一位教师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教学片断:上课开始,老师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师问:“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老师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情景,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个情境的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二、少一些低效活动,多一些思考感悟北师大削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动”得不好就会“乱”,是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并没有实际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课堂气氛虽然活跃,学生充分参与,但效果并不太好。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为了突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如何导出比例尺定义的环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花了十几分钟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形并作了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设计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花了几乎1/3的课堂时间来让学生处理这一环节,不能不说是一种设计上的遗憾。它挤占了课堂上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以一种表面上的动手操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华丽,掩盖了其课堂教学空洞无物的实质。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活动是无效的。众所周知,课堂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它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而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这样的数学课的功能则值得怀疑了。笔者听过一堂三年级的“千克和克”的数学课。老师课前准备了一架体重秤,课上设计了一个活动形式——猜体重,测体重。学生也十分喜欢,大半课,学生重复着这样一个先猜后称的流程,大家开开心心的结束了一堂课。尽管学生争先恐后,乐此不疲,但这节课的本质,笔者认为,这种活动是肤浅的,学生没能对“千克”有应有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给人以“一叶遮目”之感。这不由得让人疑惑这堂课的数学味有多浓?是数学课还是活动课?这样的活动设计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了。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如一位老师教学《认识角》一课:老师安排了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角,学会辨认角。活动一:折一折1、请学生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角。2、看一看、摸一摸折出的角有什么感觉?3、同桌互相说一说、指一指自己折出的角的顶点和边。活动二:做一做1、请学生利用课前分发的自制学具(活动的角),同桌两人玩一玩、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全班交流。(学生发现角是可以活动的,角的开口可以变大,可以变小。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活动三:比一比1、教师出示一组大小区别不不明显的角请学生判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提出思考问题。(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并讨论,汇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2、组织学生比较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板三个角的大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活动四:摆一摆1、你能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至少摆出三个角吗?试试看,有几种摆法?2、学生独立摆并进行自我展示,全班交流、评价。这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数学活动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的概念有直观认识和整体的把握。同时通过玩、比、说,学生一步一步真切地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对角的认识提高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师组织这样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三、少一些空洞评价,多一些思维交流有的教师认为,传统评价学生表扬用得太少,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学生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与赏识。课堂上出现了“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夸奖声,但是表扬过多过滥,评价的作用就打了折扣。案例一: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就说:“这个小朋友回答得真好,我们表扬他。”于是学生就举起双手,翘起大拇指,转身对受表扬的同学喊上一句:“嘿嘿、你真棒!”课堂上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调皮的学生也故意挤眉弄眼,自我表演一番。案例二: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么用“好”、“真好”、“不错”等一概笼统的肯定;要么用“你说错了,请坐下”……笔者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强化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决非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标准答案不要求异思维。标准化的结果便于评价,易于操作,从而受到教师的喜欢,因而也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成长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有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缺乏耐心,缺乏保护。一位老师在课上出示了这么一题:用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一个学生回答:5×4-4=16(厘米)。教师根本没有分析学生的思路,就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并告诉他应这样计算:(5+1)×2=12(厘米)。课后本人了解那个学生,其实那学生是想用4个完整的正方形周长减去重合部分的边长,应减去的是8厘米而不是4厘米。如果这个老师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然后再给其引导、纠正,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情形了。真可惜,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老师无情地剪去了。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数学课堂那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
本文标题:教育教学论文-回归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实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2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