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8课张居正改革本课重点: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本课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及评价深圳市红岭中学吴磊如同其他王朝一样,步入中晚年的明王朝也开始百病丛生、步履蹒跚起来。危难之际,治国能臣张居正登上了晚明波诡云密的政治舞台,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一度使大明王出现中兴之象。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究竟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对这位帝师和内阁首辅油然而生敬意与好奇——张居正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最后为什么没能妙手回春呢?导言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吏治腐败、官员贪污(3)土地兼并、催征搜刮导致阶级矛盾尖锐(4)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澳门(改革必要性)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明朝的四大昏君与权阉主管宦官年号庙号司礼监魏忠贤天启熹宗司礼监刘瑾正德武宗锦衣卫汪直成化宪宗司礼监王振正统英宗明宦官像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明朝第六代皇帝。英宗即位时,年仅9岁,宦官王振专权擅政。1449年,蒙古贵族瓦剌犯明,英宗亲征,王振不懂军事,在土木堡战败,王振死,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英宗被释,代宗尊他为太上皇,闲居南宫。1457年,代宗卧病,宦官曹吉祥等发动政变,迎英宗登基,改年号天顺。史称“南宫复辟”。代宗不久气死,在位8年,终年30岁。英宗复位,1464年正月病死。共在位22年,终年38岁,葬于裕陵。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英宗死后他继位,年号成化。宪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谦冤案,恢复代宗帝号。但他重用宦官汪直等专权,又宠幸万贵妃。宪宗两岁时,由比他大17岁姓万的宫女服侍,18岁继位时,封她为妃,获宠甚厚。次年,生一子,进封贵妃。1487年8月,宪宗病死,共在位23年,终年41岁,葬于茂陵。懒做皇帝扮商人,不思国政乐买卖的明武宗明代最为荒唐的皇帝之一明武宗:宠信太监刘瑾(后定罪凌迟处死)武宗开设固定、长期的皇店。武宗常到六店与宦官店主贸易。武宗身着商人衣,头戴瓜拉帽,与店主大声讨价还价,宦官店主也毫不谦让。后来别立市正,负责调解纠纷。买卖完之后,武宗坐在人群里饮酒,酒醉则宿于酒家,有时连续几天乐于其中。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设立”内教场”,以江彬等统领”外四家兵”,武宗自统一营,谓之中军。军士每日操练,武宗监督检校,名为”过锦”。明世宗即朱厚熜,公元1521—1566年在位。崇尚道教,以斋醮为务。嘉靖21年(1542)宫中发生事变,几为宫女杨金英等所杀。此后不见朝臣达二十多年。政事则委于权臣严嵩等。嘉靖中叶,鞑靼骚扰于西北,倭寇进犯于东南,军饷加派亦随之而起,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晚年迷信方士益甚,尤好搜索四方珍宝,终因服方士所献丹药身亡。葬于永陵。宦官专权明代宦官掌握东、西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特务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专权一因。明锦衣卫印2.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明朝著名首辅,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1547年进士,神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为人聪明敏捷,深沉机警,胸有大志,勇于任事。在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执政的十年间,策划和推动了改革。(改革可能性)殿阁大学士1382年,明太祖废丞相及中书省,后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其本身官阶在尚书、侍郎下,但实权甚重。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衙署和属官明中期以后内阁可“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回顾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史称万历皇帝。神宗即位时,年仅10岁,主要由张居正辅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明王朝有所振兴。1582年朱翊钧亲政后,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他不常视朝,却大兴土木,营建宫苑,各地不断起义。明朝从此走向灭亡。1620年八月病死,在位48年,终年58岁,葬于定陵。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贪婪的皇帝《帝鉴图说》《帝鉴图说》是作为帝师的张居正组织讲臣给皇帝编写的通俗的历史教材。政治:军事:整顿吏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外示羁縻”:实施边防新政“内修防备”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大力增修、加固长城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二、张居正改革内容措施:“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颁行考成法;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经济:赋税改革A.国家税收增加B.农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放松C.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1.清丈田地2.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1.实施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国家财源枯竭。2.特点之一:按田亩的多少收税,针对地主,限制豪强,有利农民,所以说减轻了农民负担。3.特点之二:征收银两,手续简便,货币取代实物地租、力役地租。因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的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地位意义:是中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往国家以征收丁税为主,严密控制农民;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驰。5.影响深远:清朝“摊丁入亩”赋役新政受其影响思考:你如何理解一条鞭法实施及其历史意义?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是研究农村税赋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总结了唐朝以来的农民税赋情况。他认为:唐初的租庸调制度本来分为土地税(即“租”,征收谷物)、人头税(“庸”,征收绢)和户税(“调”,征收麻布)。晚唐杨炎改革为两税法,虽然没有了户税和人头税的名目,其实这两项征收已经并入了土地税中。相沿至宋朝,一直没有从中减去户税和人头税,然而却在此之外重又开征新的人头税目(“丁身钱米”)。后人习以为常。到了明清,每一次税赋改革都如此进行。“黄宗羲定律”就这样,黄宗羲揭示了一个历史现象,即: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通式:bn=a+nx。式中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显然,这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某些地方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温家宝总理郑重表示: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三、认识评价张居正改革1.改革成效: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光辉的时期2.最终结局: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地主阶级的反动,封建制度的腐朽主要原因:保守势力的反扑,封建帝王的忌恨思考讨论:张居正改革的最后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假如张居正能长寿一些;假如万历皇帝始终如一地支持他的改革,结局会怎样呢?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这也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之所在。如:土地兼并问题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吏治腐败问题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今天我们去学习?立志高远,坚韧不拔,忧国忧民,勤勉务实,无私无畏,善于用人。蒙古两部瓦剌鞑靼南京(应天)京师(北京)鞑靼劫掠明朝中期以来的边防危机名称修建目的东端西端长度秦长城明长城秦长城和明长城的比较抵御匈奴防止蒙古骑兵南下;后期防御东北女真辽东临洮鸭绿江嘉峪关五千多公里六千多公里明长城(八达岭)
本文标题:张居正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4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