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实际利益的民心工程。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碰撞、交融和会聚,对我们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堪忧,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已显得刻不容缓。一、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1.学校承载了过多的社会责任,不堪重负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态度、知识、技能这一社会责任,既要尽可能地发展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又要引导每一个学生成为社会、集体中出色的一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学生过上幸福的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教育的责任,也是教育的追求。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太多的社会矛盾和压力转嫁给了教育。政府很多的责任和义务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卸给了教育。社会就业矛盾最终演变成基础教育的升学压力,导致教育的异化和功利化。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分数+名校”的奴隶。漠视品德的培养、社会伦理的灌输、健全人格-2-的塑造,是教育本身无可奈何的事情。诸如“马加爵事件”、朔州血案、“弑师”案等事件,应当都与教育有关又不能说与社会无关。平视我们周围,孩子苦不堪言,天真浪漫的孩童时代没有收获快乐;教师苦不堪言,职业上的无数光环并没有使其幸福。学校教育越来越无能成为一个不假的事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常被社会、家长甚至学生用来刁难学校的利器不说,学校德育教育的成果一旦让学生带进社会和家庭后,很多时候会荡然无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导向往往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工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是学校独担,存在着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承担的责任缺失。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齐心协力去为之努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而现实中却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有时甚至是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让未成年人无所适从,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价值导向扭曲,教育效果不好。学校是主抓文化知识教育的,非“拿分”的小科如思想品德教育课,学校顾不上管;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不重视、未形成合力没人管。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缺失,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被忽视。家庭的关心教育对培育孩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特殊-3-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的学生家长忙于官场上的烦琐事务和商场上赚钱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闻不问;多数家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小时过分溺爱,致使独生子女怕苦、怕累、任性、不受约束等不良习性越来越突出;还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不讲方法,恨铁不成钢,孩子一出现问题,轻者训斥,重者拳脚相加,既给孩子的皮肉造成痛苦,更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永久的伤害。另外,因婚姻家庭变故,家庭不和谐、不稳定,孩子缺少来自父母双亲的亲情;被家庭遗弃的孤儿得不到应有的引导、教育和关爱;外来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由于居住环境不好甚至是居无定所,辍学流浪街头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直接诱因。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是造成未成年人多种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当成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普遍存在偏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主要看考分、看升学率。为了安全问题,不敢带学生走出校门社会实践,传统教育、郊游、踏青等活动不敢开展。二是歧视差生。在分数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一些教师只围着“尖子生”打转,而学习上有困难、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帮助,使之成为学习和思想道德“双差”生。对“差生”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操之过急,效果不佳。三是是大量初中毕业生过早地-4-流入社会。由于高中招生少的制约,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多数初中毕业生无法继续上学又无法就业,只好在社会上混。对社会、对学校均造成了不良影响。3.面对强大的社会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显得无力对未成年人提供的社会环境不佳,存在着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因素,遍布街头巷尾的各种违法违纪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黄色流动小书摊、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成为严重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一大社会公害。家长对此恨得咬牙切齿,对开网吧赚黑心钱的老板恨之入骨。这些混乱无序违法违纪的经营行为,人为破坏了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心灵侵蚀。未成年人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的精神食粮,很多家长苦于没有好的书籍给孩子阅读,新闻出版工作者也苦于市场化运作的难度,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少,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相反,一些充斥于马路书摊的带有明显色情的读物、鬼怪故事等的书籍却是满眼皆是;打开诸多的电脑网络,色情音、像、文字更是不堪入目,成年人看了也会受害,对猎奇而没有“慎独”能力的未成年人受害程度就更深了,不但腐蚀了他们的心灵,而且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入歧途,使学生迷恋其中而无心向学,造成极大危害。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对策1.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5-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是在尊重生命与权利的前提下,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二是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具体细微的行为指令,而不能给出太抽象笼统的规则,那会使他们在实施时感到困惑。三是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尽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学校为龙头,推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好习惯的初步形成需要21天,如能坚持90天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习惯。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越牢。因此,学校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家庭和社区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四是道德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成为单纯的行为训练过程,而是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培养良好习惯一般需要五个步骤,如认识习惯的重要、制定行为规范、持之以恒的训练、及时评估引导、养成良好的环境和风气等等。榜样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而每一个榜样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各类榜样人物的习惯养成经历,其启发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五是未成年人都是在-6-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也就是说,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首先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带头改正坏习惯。我们应当牢牢抓住行为习惯养成这个关键环节,这既是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基,也是为文明中国奠基。2.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学校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对于中学生而言,无论是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习成绩的好坏,还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与成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二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高尚情趣;三是教师应具有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的职业道德素质;四是学校应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提出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五是开展正确的性心理教育,让学生科学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正确对待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消除心理上对这一变化的恐惧感及其它反面影响。如能把性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开展,那么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预防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培养未成年人健康心理,二-7-者是相辅相承的,缺一不可,同时也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一恒的工作,只有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平等、公平、工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爱感化他们,才能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3.使用适当的惩戒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引导,同时也离不开严格的惩戒。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当学生有了问题,有了错误,我们不能一味地宽容,一味地给他们机会。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在惩戒中认真地面对过失,让学生在惩戒中得到进步和发展。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有机补充和完善。惩戒犯错误的学生,不只为了教育误犯错学生本人,更重要的是能对其他学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使他们引以为戒。惩戒教育,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挥作用,自觉抑制错误行为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国目前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保护。《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都规定了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地保护,又分别规定了家庭,学校、国家、社会分别承担的保护义务。这些法律又都无一例外地写上了“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的规定。新闻媒体多年来也不断报道教师因管教学生而-8-被处分的案例。当然,其中不乏教师违背师德,教育不当而引发的案件,可有关教育学生引起的案件大多是把矛头指向教师,学生被认为天生是正确的,则显得明显偏废。教师只有“关心、爱护、尊重”的义务,教师管理学生打不得,罚不得,甚至言重了都怕引起不好的后果,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以至于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老师们“谈罚色变”,不敢轻易指责或矫正学生的错误,畏首畏尾、小心翼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成了许多教师内心深处的“管理准则”。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教育和我们就有很大区别。韩国官方公布了对孩子进行体罚的办法,美国有二十几个州允许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但不赞成),日本也是对未成年人教育比较严厉的国家。在澳大利亚,一些公立学校对学生犯错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犯了错误,教师就请他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其不同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与之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方式处治。如果再不起作用,该学生就会被送到特殊学校去。最严重的惩戒是开除,在停学的日子里,家长是其法律监护人。惩戒教育作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警戒灯与矫正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与责任意识。因此,惩戒教育作为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4.形成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9-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形成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是有效关注、关心未成年人的关键。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关注、关心未成年人的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关工委拾遗补缺的作用和调研优势。二是要建立、健全关注、关心未成年人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法律的、政策的、行政的、经济的、舆论的综合措施,多管齐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资源支持和精神动力,使关注、关心未成年人的基础工作和基本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创新地坚持下去。三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关爱未成年人中心阵地的作用,学校的工作要与全社会关注、关心和关爱未成年人工作形成互动。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学校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让学校牵头和承担做好有关重要工作,与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党政群、各有关部
本文标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5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