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器一节教学设计
1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课程标准中相关具体内容标准为: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2.“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认识系统内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也为后面学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增殖等知识奠定细胞学基础。本节计划用2-3个课时完成。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多种细胞器,安排第1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识图,了解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第2课时利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体会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第3课时专门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学习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二、学情分析: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细胞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高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对于探究式教学方式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教师可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投入到生物课学习中来。考虑到有的学生初中没有学过生物课,基础比较薄弱,而有的学生参加过辅导班,水平较高,在教学活动中要兼顾各个水平和类型的学生,充分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准确说出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简述细胞器分离方法——差速离心法的原理);2.描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会基本使用高倍显微镜(能力较强的学生达到熟练操作);2.制作细胞器的立体结构模型;(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探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确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2.认同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形成“系统各组分分工合作可使效率大大提高”的理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几种重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教学难点: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五、教具准备:2课件、学案。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放映一张工厂车间的图片。提出问题: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3.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做出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很多忙碌的“车间”,它们统称为细胞器。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细胞器的感性认识,导入课程学习。(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1.要认识细胞器,首先要想办法分离各种各样的细胞器,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分离出各种细胞器后,观察需要用光镜和电镜。2.利用学案,教师讲解线粒体和叶绿体。(1)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线粒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线粒体存在于那些植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2)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叶绿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叶绿体有什么功能?为加深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绘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3)通过列表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3.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P45~46的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个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分别是怎样的?通过阅读,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通过牛奶引出核糖体,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核糖体幻灯片引导观察:核糖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核糖体有哪些种类?(2)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内质网的幻灯片引导观察:内质网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内质网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哪些种类?(3)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高尔基体幻灯片引导观察: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4.剩下三个相对简单,可以提问学生来回答,教师随时点拨。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溶酶体、液泡和中心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溶酶体、液泡、中心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5.通过巩固练习来总结8种细胞器。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完成。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6.教师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细微结构模式图,简要回顾细胞器。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并列表。7.简单讲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第二课时:关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的探究性教学(一)创设情境:通过糖尿病引入胰岛素,简单介绍分泌蛋白的背景知识。组织学生观察模拟实验“同位素示踪法研究豚鼠胰腺腺泡分泌过程”。3(二)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分泌蛋白是如何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三)自主探究:1.让学生分好小组(4-6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需要安排好各阶段的时间,做好计划,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2.经过20分钟的小组探究后,请各组的代表上台讲述探究的结果,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在此期间可以适当指导,不要偏离方向。3.探究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在核酸的指导下,合成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内质网中连接成肽链,并初步进行折叠和包装后,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上,蛋白质被进一步修饰和包装,再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细胞膜内侧,最后被分泌到细胞外。这个过程需要消耗有线粒体提供的能量。(四)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做课后习题(课本p50基础题)★第三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组织到实验室上课):(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图片和资料学习了细胞器的分布、形态和功能。那么实际生物体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二)课件展示实验原理,教师讲述:1.叶绿体的观察: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如果将叶片的横切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某些植物幼嫩的叶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2.线粒体的观察: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含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发生作用时,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状态。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现蓝绿色的线粒体。3.讲解方法步骤:教师讲解并逐步演示最佳方案的实验方法步骤,并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三)学生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示范片;2.巡视,指导学生实验;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四)分析讨论:1.选择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2.具有较多线粒体的细胞在功能上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用健那绿染液作为观察线粒体的染色剂?4.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5.你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做得比较好?又有哪些不足?七、板书设计:(一)总结:(1)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2)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3)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二)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在探究性学习之后给出):4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概念:由各种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保证了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八、教学评价与反思: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在上完课之后才能总结与解决,但通过观察其他教师上课可以看出,《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节主要讲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合作,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实验探究及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依据此目标,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所以在本节中,通过多媒体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在观看了大量的图片后,通过陈述、观察现象,交流结果,学会鉴别、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与同学分享收集的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各种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特别是细胞器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他们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了它们的功能。此过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附:小组讨论问题1、教学设计中的行为动词的设计如何符合课标精神?2、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反思,如何进行反思,应不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出现?3、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的呈现,用不用行为动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基于什么的重难点?4、教学设计时是否需要体现板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5、每节课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有区别?6、假如教学过程中没出现预期的结果该怎么办?7、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写得详细还是简单为尚?8、如何在探究中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器一节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7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