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是以()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来划分的。A.企业B.个人C.政府D.国家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A国际商品流动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C国际收支平衡D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答案提示:1.D2.BD3.C(二)问答题1.试述国际经济学和国内经济学的关系。答案提示:(1)联系:国际经济学与国内经济学研究的经济活动是相似的,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相似的;(2)最主要的区别是国际经济的民族国家性。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一)选择题本国生产A、B、C、D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4、15,外国生产这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18、24、30,根据李嘉图模型,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优势?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劣势?()(a)D、A(b)C、B(c)A、D(d)B、C答案:C(二)问答题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答案提示:亚当·斯密的主要贡献是:(1)抨击了重商主义;(2)提出了绝对优势之一概念;(3)强调国际分工是使国民财富增加的最重要手段。2.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答案提示:(1)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导致的技术水平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2)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导致的技术水平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三)计算题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表1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国B国XY621512表2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国B国XY10455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表3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BXY4284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答案提示:如果axb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x/aybx/b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y=by或者ayby的时候,由axbx可以推出ax/aybx/by,但是,当ayby的时候,axb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4.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5.计算说明题英、美两国生产情况表(1)什么是绝对优势?分别指出美国、英国在各种情况下具有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的产品?(2)什么是比较优势?分别指出美国、英国在各种情况下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的商品?并说明在各种情况下贸易的可能性及贸易基础?(3)假设在B种情况下,美国用4单位小麦与英国4单位布交换:1)美国获利多少?2)英国获利多少?3)互惠贸易的范围由多大?4)如果改用4单位小麦于6单位布交换,两国分别获利多少?与第(3)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4)假设B种情况下,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而且是同质的。1)用劳动测度,美、英两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成本是多少?2)如果工资率为6美元,则小麦和布在美国的价格各是多少?3)如果工资率为1英镑,则小麦和布在英国的价格各是多少?(5)假设B种情况下百万蒲式尔小麦和百万码布(单位)1)画出美国、英国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2)美国和英国的小麦相对价格为多少(Pw/Pc)?3)美国、英国两国布匹的相对价格是多少(Pc/Pw)?(6)利用美、英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设无贸易或自给自足对美国而言是3单位小麦和3/4单位布(百万单位),对英国而言是1/2单位小麦和1单位布,另假设有贸易时美国用1单位小麦与英国1单位布交换。绘图表明英、美两国自给自足时的生产与消费量,有贸易时的生产与消费量,以及贸易所得。(7)在一个坐标系内,画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一条无差异曲线切于生产可能性曲线较平坦的地方。在另一坐标系内,画另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一条无差异曲A情况B情况C情况D情况美英美英美英美英小麦(蒲式耳/人工小时)41414142布(码/人工小时)12322221线切于生产可能性曲线较陡峭的地方。1)画一条表示各国的孤立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直线。2)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分别是什么?3)在什么情况下,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答案提示:(1)略(2)D种情况下,英国和美国在两种商品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3)1)美国没有贸易以前是:美国比较优势在小麦生产上,4W=3C,现在是4W换4单位布,比以前多了1单位布。2)英国1W=2C,英国比较优势在布生产上,原来换取4W=8C,现在是4W=4C,比原来节约了4C。3)互利的范围:3C4W8C,3/4C1W2C。4)若4单位小麦于6单位布互换,美国比原来多获得3单位布,英国比原来节约了2单位布。说明美国的贸易条件改善。6单位布更接近英国本国封闭条件下的价格8C。(4)美国1W=3/4C,英国1W=2C。美国:4W=6$,1W=1.5,3C=6,1C=2$,工资率是一小时的产品数量等于6$。英国:1W=1英镑,2C=1英镑,1C=0.5英镑(5)1)300C200C400W100W2)美国:Pw/Pc=3/4,英国:Pw/Pc=2300C200CE(300W,100C)A(300W,75C)E’(100W,100C)A’(50W.100C)400100美国封闭条件下:3*100=300单位小麦,3/4*100=75单位布。英国封闭条件下:1/2*100=50W,1*100=100C世界总产量:300+50=350W,75+100=175C.有贸易后,世界总产量400W,200C,比原来多50W,25C.拿出100单位W与100C交换,美国比原来多得25C,英国比原来50W。(6)1)YY甲国乙国XX2)甲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时X商品,乙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是Y商品。3)当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相同,或者两国国内价格相等,即两条价格线平行时,不存在比较利益。6.决定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的因素是什么?答案提示:(1)边际转换率或机会成本,有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不变的情况和递减的情况。(2)与要素禀赋有关。(3)与要素的变动有关。(4)与技术进步有关。7.试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答案提示:(1)条件太苛刻(2)是静态分析(3)没有说明国际教化价格是如何决定的。8.按照凯恩斯的推论,随着要素价格差异的缩小,国际贸易量应该减少,但是没有减少,没有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二战后主要发生了产业内贸易。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一)选择题1.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有()A.重叠需求理论B.产品差异理论C.偏好理论C.相互倾销理论2.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A.垄断竞争理论B.规模经济理论C.要素比例理论D.重叠需求理论3.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A.雁型模式理论B.大宗产品理论C.示范效应理论D.产品周期理论4.按照产品周期理论()A.产品在初始期,通常需要投入高度熟练的劳动力B.当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并被标准化以后,该产品就可以用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了C.产品标准化以后,创新国通常转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D.以上都是5.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D.类似收入的发展中国家6.下列那种行业最可能不具有规模经济()A.手工艺品行业B.飞机制造业C.汽车制造业D.半导体行业7.在垄断竞争模型之中()A.如果两国拥有相同的总体资本—劳动比例,它们间就不会发生贸易B.贸易导致了商品品种的增多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扩大,进而可以带来收益C.从长期看,厂商可以获利D.要素禀赋并不能决定产业间贸易的发生8.二战后,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是A.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C.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D.经济贸易区之间的贸易答案:1.A2.C3.D4.D5.B6.A7.B8。A(二)问答题1.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表1要素禀赋A国B国劳动(百万工人)资本(千台机器)45152010表2要素禀赋A国B国劳动(百万工人)1230资本(千台机器)4860答案提示:表1中A国劳动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Y产品上有比较优势。表2中A国资本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2.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答案提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不过,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3.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别?答案提示: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则某种要素多的国家,会生产更多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反之亦然。所以,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出现了差别。4.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1)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答案提示:(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5.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答案提示:对于小国来说,经济增长以后,不对国际价格形成影响,其贸易条件不会变化,所以福利将上升。6.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加以解释。答案提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7.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答案提示: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资流入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8.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答案提示: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
本文标题: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9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