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小组成员:林梦婷刘霄泛吴根花金秀莲凌紫君LOGOPage2LOGOPage3一、电影简介与影评二、原著介绍三、电影与原著的对比分析四、电影人物剖析LOGOPage497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简介以上片段讲述的是安娜卡列尼娜在莫斯科一次舞会中和佛伦斯基相遇时的场景,至此,安娜与佛伦斯基也将陷入了致命的爱情,拉开了故事主旋律的序幕。97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影星苏菲·玛索主演的一部反映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中荒诞无比的爱情故事。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LOGOPage5关于女主角的介绍苏菲·玛索(SophieMarceau),1966年11月1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影视女演员、歌手。1980年,苏菲首次在青春电影《初吻》担任主角。1983年,她获得凯撒奖“最具前途女艺人”。1995年,她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塑造了伊莎贝尔公主一角。1997年,她在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担任主角。2002年,她执导了第一部电影《对我说爱》,并获得了第26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4年,苏菲·玛索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马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与中国歌手刘欢共同演唱法国民谣《玫瑰人生》。苏菲玛索被法国男人誉为“永远的挚爱”,并且也被称为所有法国男人均愿与之同床共枕的女人,她有着一双清澄、忧郁的褐色大眼睛,就是这双大眼睛让世界为之倾倒。这位“法国最漂亮的性感女神”,兼有西方人的性感和东方人的神秘,浑身散发出一种魅力不可动摇的迷人气息。苏菲玛索同时也是深受法国乃至世界影迷喜爱的实力派电影明星,她的电影既有好莱坞式剧情,也有法国电影的精髓。LOGOPage6LOGOPage7回到电影本身,苏菲玛索版《安娜卡列宁娜》最大的亮点就是流动的舞台。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是在搭建的舞台里转换,感觉像是在看一个不停变换背景的舞台剧。例如,前一秒安娜卡列宁娜还在搭建的后花园内,后一秒她就来到了室内,中间省略了很多场景转换带来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把重心集中在人物情绪波动上面。其实这样快速的室内转换场景很考演员的演技。因为一个真实的场景能够让演员快速的身临其境,融入到环境里并调整在此环境里的心情。可是当场景只是一个背景的布置时,演员就会更多的依赖自己的想象和对角色的附体来融入角色。以前跟着拍戏时一个导演曾说过,一个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场景的真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影会不惜巨大成本还原真实场景的目的,因为这样,观影者也能很快的融入到故事当中去感同身受。这部影片中,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然而和嘉宝(另一版本安娜饰演者)相比仍相形见绌。可能外形上就比较吃亏,具有东方特质的苏菲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俄国人。其次,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这样一来,也限制了苏菲挖掘角色的深度。当然,人都有失手的时候,更何况,众多客观原因之下,苏菲的表演仍具可观性,苏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谓不得不失。LOGOPage8影片看点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段惊世婚外孽情。本片导演贝纳·罗斯是拍宫廷感情片高手,他的《不朽情真》(又译做《永远的爱人》)讲述贝多芬一生情史,以优美的风格获得一致好评。影片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LOGOPage9而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imdb评分只得6.7,在各大颁奖礼上亦颗粒无收,豪华班底却只收获了惨淡口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复杂的,除去选角、选景不太合适外,我认为编导没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表现托尔斯泰的意图亦是关键原因。乔-怀特与编剧汤姆-斯托帕德将原著读得太熟,早就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熟稔于心,无奈绝大多数观众从未接触过这部博大精深的厚书,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从寥寥几句台词中读解出丰富的意蕴。也就是说,影片的情节结构尽管继承了原著之“形”,却未能将其“神”充分传达给观众。安娜卡列宁娜这个形象已经被无数导演翻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苏菲玛索版本的安娜卡列宁娜。其实我始终不明白一部已经被拍得烂熟的片子再次被搬上荧幕是导演在向经典挑战?或是想要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和方式来重新演绎经典而达到锻炼的目的?或者就是现在好的剧本实在是太空缺了,导演们已经无片可拍,只有把拍过的剧本拍了又拍?这里面的玄机太深奥我不懂。LOGOPage10而进一步推究2012版的女主角,不得不说凯拉真的不适合安娜的形象,她可以是贵族中的任性少女,她可以是傲慢率直的伊丽莎白,她可以是代言CocoMademoiselle的性感女神,托尔斯泰笔下那善良、纯洁、真诚、妩媚、充满生命活力的安娜,charming,radiant,blushing,strikingbeautiful……被凯拉奈特莉演成了一个年轻风骚、倔强又脆弱的肤浅女子。再加上此版中的沃伦斯基是那样年轻(90年出生的演员),脸上还光嫩得没一点男人的味道,除了英俊似乎就没别的了;而裘德洛演的卡列宁负责、宽容、隐忍,尤其是最后那鲜花盛开的场景,他微笑这看着一子一女(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孩子)玩耍——简直有绝世好男人的风范。这无疑进一步衬托出了女主角的肤浅无聊。LOGOPage11小说简介《安娜·卡列尼娜》(俄语:АннаКаренина)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安娜·卡列尼娜完稿于1877年,1875年1月开始连载于〈俄罗斯公报〉上。小说甫发表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托尔斯泰的堂姑母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芙娜·托尔斯泰娅曾写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个篇章都轰动了整个社会,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似乎议论的是他们的切身问题一样。”《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安娜是一个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LOGOPage12影片不同于小说的存在点受电影性质与时间的限制,要将小说情节影像化需要精简故事情节,必要时对小说内容进行删减、调整,挑选适合影像拍摄的内容来创设影视场景,从而突出影片主题。如小说中为了描述人物、铺陈故事作者描绘了大量的场景,有表现上流社会生活的聚会、歌剧院等,有表现苏俄宗法制度下底层农村生活的劳作、打猎等。但一部90~150分钟的电影是不可能将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来的,因此需精选场景将具有典型意义、矛盾冲突明显的场景提取出来,通过组合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影片拍摄时如果只是单一选用小说中的场景,就会影响影片的流畅度、剧情的饱满度、场景安排的突兀性,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编导在改编过程中会适当增添情节、调整情节的顺序和内容。如1997年苏菲·玛索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添加了情节内容,安娜与卡列宁对离婚进行商讨时,就添加了卡列宁想强奸安娜的情节并通过卡列宁的台词来表明这样设计的原因,卡列宁说安娜确实不贞但既然上天安排了这段婚姻,为了保住他的名声他可以不计较,威胁安娜他们仍要维持以往的性关系。这样的情节添加其精神实质还是和原著一致的,但维持以往的性关系是原著没有的,这样的添加再通过镜头画面的显现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改编也是模仿好莱坞模式的手段,以情色意味的情节起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不仅烘托了主题,而且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LOGOPage13苏菲·玛索版本的影片,对于安娜的角色塑造做了很大的改变,为更凸显安娜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片中增添了对其情欲的诸多叙述,其中爱情生活中的性场景也增加不少甚至有些过度,加重了对其私生活的描述。又通过电影的影像化渲染了该片的视觉刺激,影片不适宜地渲染了安娜爱情生活的细节场景,这样的改编有违原著中的安娜形象,减弱了安娜原本矛盾、深沉、丰满的形象特征,小说所呈现的安娜悲剧性的命运色彩也被削弱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改编显示出双重的性质。因电影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改编过程中对人物的性格塑造讲究鲜明性、直观性,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并让观众对此印象深刻。但是,影视化的改编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受时代、社会观念等的影响人们对原著的理解存在着不同性,编剧、演员对原著加以自身的理解并重新演绎虽能使作品展现不同的艺术风采,但是原著人物本身所呈现的矛盾、丰满的形象特征被削弱,人物原有的思想寓意不能被充分展现出来,使人物形象缺乏象征性意义,导致影片的品位也转向大众化。因此,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时,也要考虑到影片的质量问题,应尽量避免影片走向低俗化。LOGOPage14LOGO人物剖析——安娜安娜是个天生丽质,光彩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的贵妇。与此同时,安娜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苏醒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在爱情面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LOGO人物剖析——佛伦斯基他是安娜炽热情欲和强烈欲望的唤醒人,又是安娜生活勇气的终结者,他和身边的人的不同的是对女人的观察力,但重要的是他并不是一个花花公子。他摆脱了追名逐利的捉弄人的游戏的生活,把对安娜的爱情看做正正的幸福但对爱情的投入没有安娜那么执着强烈。LOGO人物剖析———卡列宁被认为是托尔斯泰的一个形象替身,无论是从气质内心来看都是一个个性化的人物,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为人忠厚善良,对爱情事业的执着追求,永不放弃但有点不够自信,自卑。LOGO进一步剖析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安娜是一个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
本文标题:《安娜·卡列尼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9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