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基本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而现在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日益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教师认为计算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计算教学也不重视,造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口算速度减慢;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同形式,没有真正在计算中进行应用;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的正确率不高,然而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同时一个具有良好计算能力的学生,一般也具备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知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是历代优秀教育家治学的精髓,所以计算教学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如何抓好计算教学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强化基本技能1、加强口算训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而笔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在低年级开始教学口算时,就要着重在讲算理、算法,并辅以其他手段。到中高年级后更不能忽视口算训练,坚持每天一练,定时定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打牢计算基础。2、加强算理、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学习学习。小学数学中的计算,都是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定律等基础知识进行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不谈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时,要特别注意讲清算理及法则,以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3、记住常用的数据或算式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有些常用的数据或一些算式经常性要用到,让学生花时间进行记忆。比如在计算教学中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经常要用到的25×4=100125×8=1000;还有小数、分数互化中经常出现的1/2=0.51/4=0.253/4=0.751/8=0.1253/8=0.3755/8=0.6257/8=0.875等;在圆的计算教学中出现的几1π、2π、3π……等常用值的数据,让学生记住计算结果对于提高计算能力有很大帮助。4、加强估算教学。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但在实际运用时多数学生不估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体现估算的价值,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估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有很多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一)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应包括四方面:认真看、仔细想、细心算、耐心查。认真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仔细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细心算:1、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能潦草,不涂改,格式一定要规范,保持作业整齐美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2、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3、要善于有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耐心查:就是认真检查。1、计算完,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2、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3、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4、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组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二)对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进行系统性的训练1、低段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一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时间短,自制力差,在计算时数学教师平时注意训练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学生作业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认真审题,抄题,把0—9这十个数字写得端正规范,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在计算中就自然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是相好重要的。2、中段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打草稿习惯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有序打草稿的习惯。三四年级学生刚开始打数学计算草稿,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打草稿时要注意有序性。不要东一个西一个,有些学生习惯差就会检查时自己也打不到打的草稿在什么地方。训练学生找数学草稿是件小事,但对于计算教学中却是重要的一个基础。3、高段学生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五六年级学生对于自己产生的错误应该有了一个分析的能力,老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计算中的错误进行自我剖析,找出原因。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计算能力1、针对性练习。一是针对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设计练习。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如计算带分数减法,分数部分不够减,需向整数部分“借”,部分学生有时并不考虑被减数的分数部分的分母是几,只想到“退一当十”于是产生错误。二是针对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错误。如学生计算125×8÷125×8=1000÷1000=1,4.9+0.1-4.9+0.1=5-5=0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凑整思维影响。“凑整”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而导致错导。再如:10.6-0.6×(0.72+1.28)=10×2=20错误原因是学生一眼就看出10.6-0.6、0.72+1.28均可以凑成整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三是针对易错题进行练习。对于学生易计算错误的计算题,要建立错题档案卡片,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活疗”,克服常犯的计算错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学习习惯培养和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本文标题:计算教学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9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