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示范教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1课时)全面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课中,第一课时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即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第二课时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发展,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懂得踏踏实实做好量变的准备工作,又要在适当的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推进事物的发展。这两课时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教学重点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3.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3.使学生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又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使学生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态度,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认困难和挫折的能力。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3.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第一课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千米,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确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经典行星之外,将冥王星降格为二级行星。问题探究:九大行星变为八大行星,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说明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教师总结:回答得很好。九大行星变为了八大行星,说明人的认识在变化,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化、越来越透彻。教师引导: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2005年10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2005年测得的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测量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我国19758848.13这次公布的珠峰新高指的是珠峰最高岩石点的高度。与19758848.133.7米。另外,国家测绘局于当天还首次公布了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这也是我国首次获取到的精确的雪深高度。问题探究:珠穆朗玛峰身高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说明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教师引导: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推进新课一、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距今2亿年前~4000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海水从北向南逐步退却,同时又受到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推移的巨大力量的挤压而逐步升高,才逐渐演化为高原地带。今天,青藏高原整体上仍然处在隆升过程中。长江最初是由东向西,一泻千里,流入古地中海。随着西高东低走势逐步形成、青藏高原的出现,才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滚滚东流的巨川——长江。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样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真是变化巨大啊。这个例子说明自然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板书: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即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再到生物运动。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问题情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多媒体显示图片)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问题探究:上述图片及其文字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教师总结:很好。从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种更加先进的制度代替了旧的制度,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板书: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综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问题情境找时间(多媒体课件展示)六十年代在天上,七十年代在墙上,八十年代在腕上,九十年代在腰上。问题探究: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这则材料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使人类看时间的工具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为什么能够取得进步,人类为什么能研制出钟表、手机呢?这都得益于人类认识的发展。板书: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二、发展的实质问题情境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展示)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问题探究:计算机从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说明世界是发展的。教师:你能给发展下一个定义吗?(过渡)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知识拓展:发展与联系的关系——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观点争鸣: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学生:不是。教师进一步设问: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电脑算命。教师:回答得很好。教师总结:变化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以至性质的改变。发展是一种变化,但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课堂小结本课主要阐述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以及事物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材主要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的认识领域三个方面来证明和阐述这一观点的。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掌握这一观点,要求我们能够区分发展与变化、运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板书设计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2005年10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2005年测得的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测量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我国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A.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D.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这一要求蕴涵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A.这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B.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C.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D.这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3.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状态是()①统一物的瓦解②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③统一物的平衡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4.人类历史上的二十世纪,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轰轰烈烈到受到挫折,又由于改革开放而焕发生机和活力,并取得长足发展的世纪。这告诉我们()A.新事物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过时和腐朽的东西D.新事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5.《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发展总是有规律的B.道理没有总是对的C.事情没有总是错的D.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段话主要体现了()A.普遍联系的原理B.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C.规律客观性的原理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二、非选择题7.辨析: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参考答案:1.D2.C3.A4.B5.D6.A7.(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与旧事物相比,新事物是后来出现的,是“新出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3)判定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这一事物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或者是否完善。所以,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选择朋友要经过周密考察,要经过命运的考验,不论是对其意志力还是理解力都应事先检验,看其是否值得信赖。此乃人生成败之关键,但世人对此很少费心。虽然多管闲事也能带来友谊,但大多数友谊则纯靠机遇。人们根据你的朋友判断你的为人:智者永远不与愚者为伍。乐与某人为伍,并不表示他是知已。有时我们对一个人的才华没有信心,但仍能高度评价他的幽默感。有的友谊不够纯洁,但能带来快乐;有些友谊真挚,其内涵丰富,并能孕育成功。一位朋友的见识比多人的祝福可贵得多。所以朋友要精心挑选,而不是随意结交。聪明的朋友则会驱散忧愁,而愚蠢的朋友会聚集忧患。此外,若想让友谊地久天长。这需要技巧和判断力。有的朋友需近处,有的则需远交。不善言谈的朋友可能擅长写信。距离能净化近在身边无法容忍的缺陷。交友不宜只图快乐,也要讲求实用。一位朋友等于一切。世间任一美好事物的三大特点,友谊兼而有之:真、善、专一。良友难遇,如不挑选则更难求。保住老朋友,比结交新朋友更重要。交友当寻可长久之友,如得其人,今日之新交,他年自成老友。最好的朋友是那些历久常新,能与之共享生活体验者。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
本文标题:示范教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1课时)全面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3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