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ppt课件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郑人买履《韩非子》寓言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简言之: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亡羊补牢……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说道,而善著书”。他和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而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韩非写了《孤愤》《说难》《说林》《内外储说》《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叹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公元前234年,秦因此急忙发兵攻韩,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履欲遂先自度其足wÚ吾忘持度宁信度lǚyùsuìduódùnìngdù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和感情,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的疑惑之情。1、这则寓言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述故事大意。2、找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难理解的字词句来考考大家。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duó,量长短lǚ,鞋子散集到……去量好的尺码宁可用同“座”,座位指量好的尺码同“返”,返回集市终于说说红字的意思指鞋等到等到坐,同“座”,座位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1、认识通假字文言积累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坐通“座”,座位)(反通“返”,返回)(1)至之市(2)而忘操之(3)何不试之以足(4)而置之其坐(5)反归去之(1)而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动词,到…去)(代词,指“鞋”)(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转折)虚词:一词多义之而(代词,指量好的尺码)(代词,指量好的尺码)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而忘操之。3.吾忘持度。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5.宁信度,无自信也。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1、你学了这则寓言有何感受?2、作者讲这个故事时,对郑人持有什么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3、作者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墨守成规,固执,迂腐,愚蠢,可笑)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人。现实意义:1、故事中的郑人墨守成规,做事不懂得变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学会根据现实想办法的道理。2、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3、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情况来选择做事的方法。当堂练习:一、解释下面红色字的含义•1、先自度其足2、宁信度•3、及反,市罢4、遂不得履•5、至之市6、而忘操之•7、何不试之以足二、翻译下列句子•---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三、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翻译《郑人买履》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吕氏春秋》自学提纲:(15分钟左右)•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文言文的语感。•3、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翻译课文。•4、三读课文,思考:•a、船靠岸以后,楚人没捞到剑可能会想些什么?•b、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c、如果你是和他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整个情景想对楚人说些什么?•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作者作品简介:涉遽契矣若shèjùqìyǐruò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吾剑之所从坠。”楚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3、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翻译课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渡水jù立即从糊涂qì雕刻那他的这儿助词,不译雕刻记号的地方到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遽契其舟3.是吾剑之所从坠。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船靠岸以后,楚人没捞到剑可能会想些什么?2、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3、如果你是和他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整个情景想对楚人说些什么?三读课文,回答问题:•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现实意义: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寓意:课堂练习:一、解释加红色词的意思:•遽契其舟不亦惑乎•是吾剑之所从坠二、翻译句子:•----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三、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作业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2.完成课后练习。•自学提纲:•1、这两则寓意有什么共同的寓意?•2、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通过对比、反问揭示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练习•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2.给下列字注音。①履()②宁()•3.解释字词。•(1)履()(2)操()•(3)宁()(4)罢()•4.翻译下列句子。•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当堂训练答案.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当堂训练•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作业•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2.为下列字注音。•①坠()②遽()③契()•3.解释下列词语。•①涉()②是()•③遽()④求()•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5.翻译句子。•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训练7、读句子,回答问题。•(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3)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作业布置:•预习诵读欣赏,准备背诵古诗。
本文标题: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5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