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1.历史发源上科学源于哲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科学来源于哲学的例子: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这首诗写了人类思想史的四个阶段:⑴万物有灵论的多神教宗教阶段⑵一神教宗教阶段⑶哲学阶段⑷近代的机械论——自然科学观2.科学,是指反映现实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3.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与哲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4.我们认为哲学与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哲学与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1)、哲学与科学对象不同。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2)、方式不同。哲学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3)、哲学是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论,而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4)、哲学具有整体性,它致力于对科学的整体性和基础性的探讨;而科学是一些分门别类的研究,体现一种分析性。(5)、哲学追求真理性,而科学追求有效性。第二、哲学与科学的联系表现为:科学来源于哲学,哲学影响科学。一方面,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本源性作用。从历史上看,科学是哲学反思的内容之一,从广义上讲,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其他学科都是从哲学里不断分化出去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上层。(1)、哲学对感性经验的理性加工所形成的确切性知识是具体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具体科学创造知识的理性思维方式是由哲学提供的,现代科学式的思维方式则是近代后期和现代哲学所提供的辨证的、系统的、历史性的思维方式。(3)、科学的许多规则也来自于哲学的孕育并且其合理性需要从哲学上加以论证,如科学中采用的逻辑的规则、实验的规则等等都是哲学的创造。(4)、科学的发展方向由哲学创造的价值坐标来确定。另一方面,哲学是科学的工具,哲学指导科学,但不能代替科学。科学的发展对哲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改造哲学,哲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科学影响哲学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力量。二、穆勒五法穆勒五法是一种试图去对实验现象进行归因的归纳的方法。由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提出。1.契合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条件。图示:场合先行或(后行)情况被研究现象(1)ABa(2)ACa结论:A是a的充分条件。例1: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2量都增高(a)。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2.差异法:a与AB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必要条件。图示:场合先行或(后行)情况被研究现象(1)ABCa(2)BCa结论:A是a的必要条件。例2:在一块麦地上既施氮肥(A)又浇水(B)又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3.契合差异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图示:场合先行或(后行)情况被研究现象(1)ABa(2)ACa(3)ABCa(4)BCa结论: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例3: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进一步肯定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4.剩余法:已知B是b的条件(原因),C是c的条件(原因),abc与A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图示:场合先行或(后行)情况被研究现象(1)BCabc(2)ABCabc结论: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例4:天文学家观察出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倾斜现象(a、b、c),已知倾斜现象a、b是受两颗行星(A、B)的吸引,于是可以猜想还有一颗行星(C)影响天王星的轨道倾斜(c)。5.共变法:A与a以同样方式发生变化,而BC则不以这种方式变化。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图示:场合先行或(后行)情况被研究现象(1)A1BCa1bc(2)A2BCa2bc(3)A3BCa3bc例5:改变单摆的摆长(A)则单摆的周期(a)随之改变,但改变摆球的质量(B)和摆球的材料(C)则周期不变。则可以认为单摆的摆长(A)决定其周期(a)。三、自然观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泛灵论阶段“万物有灵”:泛灵论者相信,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包括人自身都拥有其灵魂或自然精神,并通过这些要素解释自然现象。动物、植物、山水石等无生物,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泛灵论产生的背景:彼岸世界3和死后人生,如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皇兵马俑;还有自然的拟人化从人之有灵到万物有灵。儿童心理学发展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普遍具有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的认识倾向。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而在不少的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等都以泛灵论解决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第二阶段:泛神论阶段泛神论是指把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泛神论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泛神论,一称万有神教,谓宇宙间只有一个长住不变,自有永有,绝对永恒的“本质”;有限之物,万殊变迁,其本身并无真正的存在,印度教称为幻影。泛神论者所说的神既不同于基督教所信奉的人格神,也不同于自然神论者所主张的作为第一因的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不是凌架于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是世界的内因。例如:宙斯:(神王,雷霆)奥林匹斯(Olympus)神族之王,众神之主,天空、雷电、乌云之神。赫拉:(天后,婚姻、生育、保护妇女)天后、妇女的保护神、掌管婚姻和生育。波塞冬:(海洋、自由、欲望)大海之神和大地的震撼者(宙斯的二哥)。哈迪斯:(冥界,财富,人类死亡,火焰)冥王,掌管着冥界的魂灵们与地下一切的财宝。雅典娜:(智慧,胜利,公正)智慧女神,战争,和平、法律、秩序、科学技术、劳动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预言、医药、畜牧、音乐等,是人类的保护神、光明之神、预言之神、迁徙和航海者的保护神、医神以及消灾弥难之神。第三阶段:一神教阶段认为只有一位人格神存在并对其崇拜的宗教。与多神教相对。不同于认为有内在于世界(包括人类自己)的非人格神的泛神宗教以及相信神是外在于世界的自然神论。一般认为,一神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是一神教的观念也是相对的、不断演变的,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自始至终是绝对的一神教。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存在规律,由此是可理解的。因为上帝是完美而不是混乱的。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就是理解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在强调信仰的同时也强调理性推理1我们有一个最伟大(完美)的存在者观念2最伟大(完美的)存在者不能仅仅存在于心灵中,还必须同时存在于在现实中3因此,那个最伟大(完美)的存在者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更存在于现实中。(安瑟伦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第四阶段:机械论阶段机械决定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受到物理规律的控制和主导;物质世界的事件(事物的状态)是因果决定的(任何当前事件都由之前某事件所决定)。例如:自然的钟表类比背景:机械化生产其精密构件与力学原理的完美组合使人们对自己的理性与自然秩序的吻合充满信心。4又如:牛顿经典力学是机械论自然论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完美的圆形,只有圆形运动才是完美和谐的;而地上的运动,如重物的直线下落运动是凡俗的。牛顿万有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星体运行规律和地上重力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运动三定律①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②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③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它们之间存在万有引力;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空框架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运动定律,保持严格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的原因在物质的外部。第五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表人物: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全部自然都处于永远的生存和消亡之中,存在于不停歇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自然具有层次性,是物质进化的结果;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是各种物质相互联系的总体。并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当代自然观及其问题: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自然作为生态系统,要求生存活动不能将自然破坏到不可恢复的程度。正因为人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唯一具有高等智慧的和强大科技力量的物种,所以担负着最重要的责任。在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有:A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是人化自然,人类和人类利益是核心。B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平等的主体际关系。人文法则由逐步推广到非人类的自然。(从“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推广到”自然是目的,不是手段”)C生态系统论观:超越主体间或主客体关系。将自然界作为一个大的系统,每一存在物都有对整体而言存在的价值。(价值定义的变化或范围的变化)最后再由人类中心向生态中心转移而生出的自然法权利问题如动物权利保护;欧洲规定笼养鸡,10只/平方米;不穿动物皮毛四、为何泛灵论曾经如此广泛地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所接受泛灵论:又名万物有灵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其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逐渐演变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1.哲学观点“万物有灵”:泛灵论者相信,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包括人自身都拥有其灵魂或自然精神,并通过这些要素解释自然现象。动物、植物、山水石等无生物,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以丰富的民族学和宗教学的资料为基础,简明透彻地阐述了灵魂观的产生和发展,创立了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论”的学说。泰勒认为,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5前万物有灵论:泰勒之后,出现了修正泰勒“万物有灵论”的“前万物有灵论”(1)弗雷泽的巫术论(2)马雷特的巫力论,并且在不少的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等都以泛灵论解决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泛灵论产生的背景:彼岸世界和死后人生,如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皇兵马俑;还有自然的拟人化从人之有灵到万物有灵。2.儿童泛灵论:儿童心理学发展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普遍具有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的认识倾向。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3.民族观点:泛灵论的信仰被称为万物有灵论,即精神信仰的人,并代表最低或最基本的定义宗教。这一假设为基础的哲学,宗教,发展的宗教思想可以追溯到从现有的数据和承认。这一原则的连续性,这是基本原理在其它部门的知识,因而适用于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5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