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艾滋病与心理健康人们常常“谈艾色变”,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会在人群中造成如此之大的恐慌?人们是以什么心态面对艾滋病、对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如此可怕的疾病面前,艾滋病患者感染者除了面对可怕的病毒还要承受来自社会怎样的压力,他们的显著心理问题是什么?人们经常用“身心健康”来形容身心的状态。一般来说,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精神机能,两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发展生活产生影响。艾滋病衍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也许很多看不见的心理问题我们无法简单地用药物治疗。所以本篇文章将以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有关艾滋病的“心健康”。首先我们来谈谈某些非AIDS感染者中引起的一些心理反应。在一部分普通非AIDS感染者中,由于受到对AIDS片面的宣传的影响,以及对AIDS传染途径和流行情况的错误理解,产生害怕自己可能已受到这种感染的焦虑。他们的焦虑常与害怕通过一般生活接触传染有关,如共用电话、炊具和食具、毛巾和被服、洗澡间和厕所、以及非性接触和接吻等。对这种人一般可通过向他们明确而合理地说明本病的已知传染途径和不会传染的一些活动,就可解除忧虑。为预防引起这种心理反应,在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中,要注意全面而恰如其分。另一部分非AIDS感染者由于心理脆弱或性行为方面的罪恶感,加上对AIDS的恐惧,导致出现假艾滋病。尽管反复查证他们不可能接触HIV,抗体检查也是阴性,但他们仍不相信自己是健康人,提出许2多躯体方面的主诉,如乏力、体重减轻等,并认为这些肯定是HIV感染的证据,他们害怕感染达到了强迫观念的程度。这是一种心理精神综合征,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精神病学治疗。这些心理问题亦或者说盲目恐慌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人们常说知识是最好的武器,而无知往往会带来很多的危险。有的人和艾滋病人擦肩而过就吓得连续做了几次HIV检测,很长时间都惴惴不安,不敢相信自己没有被感染。可是也有很多人在医院接受输血、针灸、注射的时候却从来不知道担心不查看不监督消毒工作做得怎么样。其实盲目的恐慌必然导致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有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艾滋病人最困惑的并不是无法医治,而是他们的个人利益没法得到保障。从这些非AIDS感染者的心理恐慌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预测到他们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怎样的行为表现。歧视?冷眼?远离?这都是生活中确确存在的。这样一来,社会群众带来的歧视必然导致AIDS患者的巨大心理压力。有调查研究显示全国保守估计有74万HIV患者或携带者,而只有34万人登记在册,即公开身份,这就说明至少有40万人未公开自己是HIV患者或携带者。其实从这个现象不难看出,社会缺少对艾滋病人的宽容与理解更多的是有色眼镜的看人方式,所以导致大部分人群没有勇气公开自己的身份。甚至许多感染者最初遭到的歧视往往不是来自于社会而是自己的家庭。也有学者在2001年对艾滋病流行程度不同的9省(自治区、直3辖区)的近300名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进行了调查问卷,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活中的主要压力来自于经济(44.1%)、失去工作和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22.8%)、受同事朋友邻居歧视(16.8%)和家庭不理解(9.9%)。绝大多数感染者和患者不愿主动公开自己的病情,多数感染者和患者认为在得知其感染后态度有了变化,其中敬而远之的占28.5%,恐惧的占27.1%,冷漠的占25.8%,厌恶的占14.4%,仅有3.1%的周围人变得更友好。在这种心理压力下,19.8%的感染者和患者表示在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时准备报复,18.2%以前想过但现在不想了,57%从来没有想过。出现这种“报复社会”的举动虽然不多,但让歧视者找到了新的歧视理由:“他们影响社会稳定”,这样就可能陷入一个“歧视—报复—更大歧视”的恶性循环。很多群众认为艾滋病患者主要是道德方面不注意,容易联想到同性恋、性乱或吸毒,所以无需同情,也有人说,若是因为医疗中血液制品传播、母婴传播而患上艾滋病的患者应给予同情,而因为性的不检点或者吸毒而感染的就无需同情。其实不然,我们强调的是防病不是防病人。在建国早期,我们曾经是性病泛滥非常严重的国家,当时卫生部免费地给所有的性病病人看病,公安部把所有的妓院关掉,然后民政部,这是最重要的,给治疗教育后的妓女安置工作,这是我们中国政府做的人类创举,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性病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我们曾经在历史上的一个时间把它消灭了,这是中国政府做到的,完全人道的,我们不把她分成无辜的不无辜的,再次强调我们是防病不是防病人。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能消灭艾滋病病毒。4回到艾滋病人心理健康的主题上,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们介绍,一般人在得知自己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以后,可能有多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8种:震惊:因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感染和没有心理准备而不知所措。拒绝:不承认或不相信自己被感染了,总认为是医生或其它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于是不断地更换检测部门,重复做血液检测。愤怒:认为只有行为不检点的人才会得这种病,而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或者看到别人多次寻花问柳都平安无事,而自己只有一二次竟然就感染了,感到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因而产生莫名的懊恼和愤怒。报复:把自己的感染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甚至整个社会,故此产生报复心理。孤独:感染后可能会有很多的疑问、问题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郁闷,又不能或不愿意与任何人说,因而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恐惧:这是感染者的一种主要心理,其因素有:恐惧疼痛、失去职业。被人知道而被歧视等。自惭:总认为别人已经知道,并在背后不断地指责和议论自己,因此感到无地自容。厌世:认为这是一种令人不齿的不治之症,自己也就没有理由再活在世上了,因而产生轻生厌世的情绪。专家们指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上述所产生的这些情绪及反应,应该说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不过,虽然产生这些情绪可以理解,但5对身体却是有害的。因此,如何克服这种偏激的心理反应,保持平和心态,对感染者今后是否能自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对比了随机接受或者不接受为期10周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已经出现症状的男性艾滋病毒阳性患者的心理状况(研究结束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也立即进行了治疗),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组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减轻。这种治疗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二是研究表明,抑郁的无症状患者存活时间不如不抑郁的患者存活时间长。因此心理治疗可能对艾滋病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应该正视自己已被感染的事实,同时认识到,只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感染者生存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因此应正确地对待这种疾病和享受生活,学会与艾滋病病毒共同生存。在整个过程中,给病人心理卫生指导,向他们解释听到这类坏消息后的自然心理反应过程,可能很起治疗作用。在早期病人无自制力时,心理治疗(认知性,心理动力性等)可能有助于他们于最短时间内在创伤最少的情况下通过全过程。要避免让他知道对他寿命的估计。在最初几天最有可能出现自杀冲动或引起悲惨结局的反应,因此尽可能不要让他们单独生活。同时,要告诉病人不要在这时将他们检查的结果或诊断告诉不知道他们来就医的人,因为这些人的反应很难预料,也可能会引起有害的后果。一旦病人冷静下来,在5天内约他再来,或者由配偶、父母或其它家属陪同着来。对有慢性抑郁的病人,给与抗6抑郁药,与心理治疗或心理卫生指导联合使用。医生的乐观、乐于帮助、抱有希望的情绪可起重要的治疗作用。病人的配偶和家属往往比病人有更多更持久的精神负担,需要不断给予帮助,特别是由于发生这样的事而导致夫妻关系破裂,使病人受到更大的打击。所以艾滋病人的身心健康应当受到更大的关注,只有家人朋友社会不抛弃他们,他们才能不抛弃自己;只有社会给予帮助同情,他们才会有信心存活。我们应宽容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学会在交往中自我保护。随着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临床治疗技术的提高、社会的逐步成熟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我相信会有“零歧视”的一天。
本文标题:艾滋病与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8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