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综合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期末复习综合练习1、某中学有位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也能主动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也看了许多教学视频。但是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她将那些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好。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令该教师苦恼的根源,并说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①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②选择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于对具体的教学中多个因素的分析,包括:(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3)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4)学校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条件等;(5)教师自身素养、教学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功能。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案例中的老师尽管教学态度认真,也乐于学习,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正在于此。2、某中学初二1班转来一个学生小山,他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很少按时完成作业。班主任李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与他讲学习的重要性,小山每次都点头,但回到班上却表现依旧。李老师家访后了解到小山的父母几年前离异,跟着母亲一起生活。父母都很少关心她的学习,由于学习基础差,他跟不上班,对学习也没有兴趣。如果你是小山的班主任,你将如何做好小山的教育转化工作?请依据德育中“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晓知以理,动知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对小山进行教育转化工作也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作用,必须做到晓知以理,动知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具体措施(略)3、为体现教学新理念,赵老师决定在教学中自己少讲,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他认为,这样做不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自己也能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可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找老师发现效果并不好。试结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赵老师的教学改革不成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答: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还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的形成;(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积极主体作用表现在:(1)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2)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的独立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⑴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⑵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⑶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⑷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锻炼得发展。原因:没有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起来。改进:(1)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的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学法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正确引导。4、上课铃一响,初二某班数学教师手捧批改好的作业本兴高采烈地推开教室门,突然“啪”的一个纸团向他飞来,正好打在他脸上,学生们随着大笑起来,尔后鸦雀无声。在紧张的气氛中,教师看到了坐在后面一排的一位男同学勾着头红着脸,不时偷偷地瞄老师一眼。恶作剧的制造者显然就是这个学生。教师正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看学生的表情已有悔意。问题:(1)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此刻这位教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为什么这样处理?理论依据是什么?(提示:运用德育原则与方法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2)如果该教师立即严肃批评这位学生,并要求他马上向老师赔礼道歉,下课后上交不少于500字的书面检讨,请问这种处理方式行不行?(提示:运用教师素养及师生关系等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答:(1)处理方法:该教师可以有意无意的走到这个学生身边,告诉全班同学说自己刚才被吓了一跳,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砸向了自己,心理在想,这下完了,我要破相了,幸好是一个纸团,不然真的我就会破相了,你们也担心老师被砸伤脸不?是啊,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由此看来,我们在教室里玩耍时还是要小心哦。接下去继续上课,待下课后再找这个学生谈话,鼓励他自己说出事情发生的经过,并随机进行教育。理论依据:正面教育原则——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要求: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④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答(2)不行。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1)民主平等;(2)爱生尊师;(3)教学相长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建立在对学生坦率、开朗的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或是提供利用的资料库,而是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2)建立教师威信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善与同学交往的能力;教师对评价手段的合理运用(3)善与同学交往师生交往经历的基本步骤:接触——亲近——共鸣——信赖(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满足学生正当要求。5、在教《鱼》一节课时,林老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体表面、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上述案例中林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正确贯彻了什么原则?运用的是演示法,正确贯彻了直观性原则。(1)直观性原则的内涵。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6、子路和冉有两学生都问孔子“闻斯行诸”的意思,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你干什么事情都得先听他们的意见再做。”而回答冉有则说:“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做做看。”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句话解释不一样,孔子说:“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自负,所以我要遏制他。”请分析孔子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意义。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这些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3)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7.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贵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1)分析材料一,你认为“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中,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1)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要更重要。(2)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启迪学生做人;②引导学生会学习;③激励学生会思考;④指导学生能实践。8、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④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案例中,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规律,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采取的是一种粗暴的、强制的手段,结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学生休学。(2)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案例中,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情书”事件体现了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但是在问题处理的过程中,粗暴地将学生的“情书”公之于众,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对于学生的自尊是一种严重的打击,结果导致了学生的休学,这种德育方式是不可取的。9.开学时接任一个新班没几天,阎老师无意中发现不少男生头发很长。过去他遇到这种情况时,常常是当面指出,但效果往往不佳。现在,阎老师琢磨用什么办法劝告他们,帮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终于,阎老师想出了一种合适而又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天中午,阎老师特意去了理发店,把自己不长的头发又精心地理了一次。下午上课前,阎老师不露声色地来到班里,召集全班同学开了个五分钟交流会。阎老师首先问:“看谁最先发现班中有哪些新变化?包括我和你们。”当学生发现并说出老师理发了,阎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我很想知道老师理发之后,你们的感觉怎样?这样好吗?”于是阎老师听到了一片赞扬声。最后,阎老师说:“有位名家说的好:‘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一句,就能让人多活20分钟!’因此,我感谢同学们今天对
本文标题:教育综合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1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