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六章--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案例
第六章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第一节环境规划的原则和工作程序第二节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第三节环境评价和预测第四节环境功能区划第五节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第六节环境规划的实施第一节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一、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二、环境规划工作程序一、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一、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4)坚持污染防治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5)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原则,建立以保护资源为核心的环保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6)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环境目标应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规划措施要有可操作性。(7)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环保事业发展,充分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思想、制度和措施。二、环境规划工作程序1.规划的编制(1)接受任务与组织规划编制。上一级环保部门代表同级政府下达编制规划的任务,提出主要要求、时间进度,下一级环保部门代表同级政府组织规划编制组,编制工作计划和规划大纲。也可以由政府下达编制规划的任务,同级环保部门组织规划编制组。规划编制组一般分为领导组、协调组和技术组,人员由通晓规划对象的专家以及有关规划、计划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由对规划地域或领域具有决策权和协调能力的部门领导人担任指导。图6-1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1.规划的编制图6-2环境规划编制技术程序(2)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环境规划由专门组织的技术队伍(规划编制组)承担,这是规划编制的主要阶段,其编制技术要求程序见图6-2。1.规划的编制2.规划的申报与审批规划的申报和审批过程是沟通上下级认识、协调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关系的过程;规划的申报和审批过程是将规划方案变为实施方案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过程;规划的申报和审批过程是环境规划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1)规划初级申报和审核规划的审批应在组织各行业专家进行评审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2)终极申报和审批下级规划的审批应在组织各行业专家进行评审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或重新编制。同级政府应在组织各行业专家进行评审和论证的基础上付诸实施。(3)环境规划文本包括以下三类文本技术档案文本:背景材料、调查或检测信息、技术档案等环境规划文本:正式的环境规划文本,由环境规划管理部门管理环境规划报审文本:正式环境规划文本的缩编文本,用于申报、审批。第二节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一、环境目标的含义及其分类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一、环境目标的含义及其分类1.环境目标含义: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的环境状况或标准,是环境规划的核心。2.环境目标的层次(1)总目标:规划区域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要求和状况。(2)单项目标:根据环境要素,环境功能和环境特征所确定的环境目标。(3)环境指标:体现环境目标对单一因子的要求。一、环境目标的含义及其分类2.环境目标的类型(1)按规划内容分:A、环境质量目标: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目标等;B、环境建设目标:反映环境改善程度;C、污染控制目标:提出污染物削减量以及治理率、达标率等;D、环境管理目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等一、环境目标的含义及其分类(2)从时间上划分:短期、中期、长期;年度:五年、十年、二十年目标等。(3)从空间上划分:国家、省(自治区)、城市县、经济区、流域环境目标等。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规划指标是指能直接反映环境对象及有关事物,用来共同描述环境规划目标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环境指标构成的有机集合。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过程中,根据规划指标表征对象、作用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和相关性,通常把它们分为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性指标。1、环境质量指标(1).大气TSP(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SO2(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NOx(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降尘(年日均值)酸雨频度与平均pH(2).水环境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数地表水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的类别或COD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CO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海水达到近海海域水质标准类别或COD、石油、氨氮和磷(3).噪声区域噪声平均值和达标率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和达标率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系根据一定地域的环境特点和容量来确定,其中又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容量总量控制体现环境的容量要求,是自然约束的反映;目标总量控制体现规划的目标要求,是人为约束的反映。我国现在执行的指标体系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采用。包括如下: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1).大气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大气污染物(SO2、烟尘、工业粉尘、NOx)总排放量;燃烧废气排放量、消烟除尘量;工艺废气排放量、消烟除尘量;工艺废气排放量、处理量、工业废气处理量、处理率;新增废气处理能力大气污染物(SO2、烟尘、工业粉尘、NOx)去除量和去除率锅炉数量、达标量、达标率;窑炉数量、达标量、达标率汽车数量、耗油量、NOx排放量(2).水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工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新鲜水用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总量、外排量;生活废水总量工业废水处理量、处理率、达标率、处理回用量和回用率、处排工业废水达标量、达标率、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水中污染物(COD、BOD、重金属等)的产生量、排放量、去除量(3).工业固体废物宏观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冶炼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化工渣、尾矿和其他)产生量、处置量和处置率;堆存量,累计占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综合利用量、综合利用率;产品利用量、产值、利润;非产品利用量危险废物产生量、处置量、处置率(4).乡镇环境保护规划乡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产生)量、治理量、治理率和排放达标率水污染物排放(产生)量、削减量、治理量和治理率,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排放量等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是首先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进而达到环境质量指标的支持性和保证性指标。这类指标有的由环保部门规划与管理,有的则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但这类指标的完成与否同环境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因而将其列入环境规划中。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燃料气化;建成区居民总户数,使用气体燃料户数,城市气化率型煤:城市民用煤量,民用型煤普及率集中供热:“三北”采暖建筑面积,集中供热面积,热化率,热电联产供热量烟尘控制区:建成区总面积,烟尘控制区面积及覆盖率汽车尾气达标率城市污水量、处理量、处理率、处理厂数及能力(一、二)级和处理量;氧化塘数、处理能力及处理量;污水排海量,土地处理量地下水位、水位下降面积、区域水位降深;地面下沉面积、下沉量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厂数、能力、处理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处理率;机械化清运量、清运率;建成区人口、绿地面积、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2).乡镇环境污染控制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数,关、停、并、转和迁数目污灌水质(3).水域环境保护功能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COD、氨氮纳入水量(湖泊总磷、总氮纳入量)监测断面:COD、BOD、DO、氨氮或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类别(湖泊取COD、氮、磷)海洋功能区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入海通量(4).重点污染源治理污染物处理量、削减量;工程建设年限,投资预算及来源(5).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重点保护的濒危动植物物种和保存繁育基地数目、名称自然保护区类型、数量、面积、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和新辟建的自然保护区(6).环保投资环保投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百分数环保投资占基本建设和更改资金的比例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4.相关性指标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相关指标大都包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与环境指标有密切的联系,对环境质量有深刻影响,但又是环境规划所包容不了的。环境规划将其作为相关指标列入,以便更全面地衡量环境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区域来说,生态类指标也为环境规划所特别关注,它们在环境规划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4、相关指标(1).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及年增长率;部门工业产值工业密度:单位占地面积企业数、产值(2).社会人口总量与自然增长率、分布、城市人口(3).生态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资源量、造林面积草原面积、产量(千克/公顷)、载畜量、人工草场面积耕地保有量、人均量;污灌面积;农药化肥污染土壤面积水资源:水资源总量、调控量、水资源流域面积、水利工程和地下水开采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面积、减少流失量土地沙化面积、沙化控制面积土地盐渍化面积、改良复垦面积农村能源、生物能源占能源的比重,薪柴林建设生态农业试点数量及类型第三节环境评价和预测一、环境调查与评价二、环境预测一、环境调查与评价1.环境调查(1)环境信息采集信息源主要包括:①先前的环境规划、计划及其基础资料;②统计部门历年的统计资料;③有关部门的规划和背景资料;④环境科研部门保管的文献资料;⑤环境监测部门的有关资料和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书;⑥专家系统提供的信息情报;⑦为规划编制或专门进行的实地考察、测试所得资料等。一、环境调查与评价(2)环境信息采集方法①查阅和收集公开发表的上述文献资料;②召开专家和管理干部座谈会,请他们撰写有关资料或通过信函调查采集信息;③吸收与环境规划有关部门的干部和专家参与环境规划编制;④依靠当地环境保护委员会或上级协调部门疏通信息渠道,取得有关文献和资料;⑤设立规划研究课题,委托科研单位进行关键问题的研究或关键数据的测试、核算等。一、环境调查与评价2.环境评价(1)自然环境评价自然环境包括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特殊价值地区及生态环境等。(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在对社会调查基础上,开展包括生产力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分析、社会人口状况分析、社会意识状况分析等内容的区域社会环境现状评价。(3)污染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通过单项评价,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排队,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二、环境预测1.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1)规划区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预测的基础工作和依据;(2)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城镇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能源、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行业发展规划。二、环境预测2.环境预测的内容(1)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2)污染产生与排放量预测;(3)环境质量预测;(4)生态环境预测;(5)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1)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其他要素因时因地确定。经济发展预测要注意经济社会与环境各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重点是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工业总产值预测,同时对经济布局与结构、交通和其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作必要的预测与分析。经济发展预测要注重选用社会和经济部门(特别是计划部门)的资料和结论。(2)污染产生与排放量预测参照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要求选择预测内容,污染物宏观总量预测的重点是确定合理的排污系数(如单位产品和万元工业产值排污量)和弹性系数(如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产值的弹性系数),从而得到相应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主要包括:①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②废水排放量预测;③噪声和废渣污染预测;④农业污染源预测—
本文标题:第六章--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2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