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9~90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韦恩图产生的必要性。2.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3.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经历用集合图(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难点]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建构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写真板等。学具:研究单、同桌操作用的名单、磁板等。[教学过程]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咱们学校经常组织大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昨天老师在校园里又看到了这样一则通知。课件演示。根据通知要求,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怎么算的?预设:学生会想到用10+9=19人。师:一定是19人吗?(抽生交流)师:这是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名单,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课本情境图)通知学校定于本周周六、周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请四年级各班选10人参加小记者活动,9人参加小交警活动。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同学重复参加了两项活动,那能用10+9直接求出总人数吗?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种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通知,猜一猜每班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再出示课本情境图给学生对比观察,老师的一句“真的是19人吗”引发矛盾冲突,让“重叠问题”的研究成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二、合作探究,感知模型(一)动手操作,思维碰撞师:先来进行一个同桌竞赛,这是竞赛内容和规则。课件演示。(抽一对同桌到黑板上用大学具板演,其余同桌比赛)(有的同桌会出现争抢的情况。)你们俩你争我抢的怎么回事?(少重复的几个人)每对同桌的名单中都有重复的这几名同学。(他们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却只有一个)同桌协商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二)交流方法,分析策略选不同方法磁吸在黑板上,分析不同的解决策略。师:思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生交流想法,逐步引出韦恩图。(三)引出韦恩图,介绍韦恩课件演示。(不规则韦恩图)师:我们可以把线画的更漂亮一些。课件动态演示:由不规则变规则的过程。这种图最早是由英国一位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课件演示。(韦恩的介绍)师:因此,这种图就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竞赛内容同桌比赛摆姓名,左边的同学负责摆好参加小记者的10人,右边的同学负责摆好参加小交警的9人。竞赛规则能快速、一个不少地摆好的一方获胜。获胜方立即举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参与同桌竞赛再次引发冲突:有几名同学两项活动都参加了,但名单只有一个,怎么办?在交流方法,分析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把他们放在中间是最合理的,并且要想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参加小记者的,哪些是参加小交警的,“圈一圈”既简单又有效。由此,“韦恩图”便在学生的操作、交流、碰撞中,自然、流畅地出现了。4.了解信息,掌握算法。(1)理解韦恩图各部分意义。师:从韦恩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我想聘请一位小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图中各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试试?(抽生交流)(2)数形结合,列式计算。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列式计算出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活动吗?在研究单一上完成。生独立完成后,投影展示不同方法,生结合韦恩图介绍算理。这几种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师总结:不管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只能算1次。还有相同的地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当“老师”,将学习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韦恩图各部分含义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加深对韦恩图理解的过程。之后借助韦恩图,让学生弄清重叠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经历用集合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对不同策略的对比沟通中,充分感知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共性,为构建模型做准备。三、变式拓展,构建模型师:重叠问题的奥妙远不止这些,大家猜一猜我们隔壁班可能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在研究单二上完成。生完成后,同桌交流,师挑选不同想法,投影展示交流,梳理总结。课件演示。(0人重复到9人重复)在解决前面的问题时,我们列出了这么很多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总结计算方法:从两部分的和中减去重复的部分。(板书:和—重复部分)【设计意图】通过对隔壁班参加人员情况的猜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重叠问题结构的理解;在对系列算式共性的探索中,将形象的活动和感性的认识提升抽象的规律,体验、构建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四、实践应用,感受价值1.解决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做法。2.社会调查。要调查咱班同学的爸爸们吸烟和喝酒的情况,怎样设计韦恩图呢?生尝试,讨论确定设计方案,确定方案。课件演示。(见图1)偶尔喝一次不算喝,偶尔吸一次不算吸,每人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能给爸爸找准位置吗?爸爸位置在中间、左边、右边的同学分别起立,介绍这是什么样的爸爸,将人数填写在课件中,发现三类爸爸的人数合起来不是全班总人数。(有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这么好的爸爸没位置了,放哪?(学生可能会想到放到外面)完善韦恩图:如果方框里是所有同学的爸爸,那么好爸爸就在韦恩图外面这部分。3.编数学故事。师:重叠问题其实早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课件演示。(见图2)师:这是几年级学过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试着编一个重叠问题的数学故事吗?抽生编故事,其余同学边记录边解答。图1【设计意图】“给爸爸找位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给爸爸确定位置的过程,也是他们进一步理解韦恩图各部分意义的过程,以“无痕”的效果巩固了新知,同时渗透了全集概念。“编数学故事”用旧知引出,让学生发现,原来“重叠问题”早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恍然大悟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编数学故事的心理难度,贯穿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巧妙的变式拓展和练习设计既链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五、梳理总结,拓展升华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生交流。课件演示。(见图3)这节课我们从社会实践活动名单中发现了重叠问题,之后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等方法经历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并借助韦恩图分析解决了重叠问题,最后将学到的方法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到了初中,大家会继续学习韦恩图,不过那时我们通常称之为“集合”课件演示集合图(见图4),希望将来老朋友相见时不要不相识。【设计意图】本环节有效地梳理了整节课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贯穿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板书设计]图2图3图4威海市文登区南海实验小学刘芳
本文标题: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4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