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重要港口。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瘦西湖的五亭桥雪玉洁白扬州琼花个园何园水石花木江湖雅士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慢词介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有何作用?序•黍离•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hao)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黍、稷:两种农作物。离离:禾苗成行的样子。靡靡:行步迟缓的样子。摇摇:形容心神不安。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请带问题自己读读本词设问一:上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设问二: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设问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所见所闻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无声桥边红药上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空城”——破败荒凉。清角吹寒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设问二:1、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2、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小结:一“名都”,一“空城”,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面对今昔完全不同的扬州,作者感受如何?直接写到了吗?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间接抒情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极度的惊讶,再有才华也难赋深情的诗文来了。合作探究自主预习2.(2015·高考)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火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C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题可用排除法。“再进数步”呼应前文“进入石洞来”,“雕甍绣槛”呼应后文“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由此排除B、D两项。“平坦宽豁”指的是“石洞”,而不是“两边飞楼”,据此排除A项。注意前后句的照应。答案:C精读:赏析名句,艺术手法和感情。佳句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所以词人化用前人诗句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反衬如今的荒凉破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红药”意象红药,也称为芍药,芍药花作为一种意象符号,最早见于《诗经》:“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思考三:词人借助什么艺术手法抒发这份感慨的?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杜牧诗句若杜牧重到扬州……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虚实结合用典联想借景抒情拟人对比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寄扬州韩绰判官》词句诗句来源用典艺术手法1、用典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用事)和化用前人诗句(用句)两种。2、用典的手法主要有四类,即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四种手法。(1)明用典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2)暗用典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4)反用典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如(3)正用典故,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本意思是说明文帝对贾谊的重视。李商隐反用了这个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不得不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人月圆【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发今人伤怀之感。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抒亡国之痛。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虚实相生实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虚写“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空城”
本文标题:扬州慢优秀课件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6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