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互联网-背景下校际协作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庄敏琦
93LearningResourceandTechnology学习资源与技术2015.12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47期“互联网+”背景下校际协作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庄敏琦1,庄菁玮2,李明翔3(1.厦门教育事务受理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3; 2.集美轻工业学校 商贸科,福建 厦门 361022;3.浙江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3)摘要:该文通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研究并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校际协作教研的各种可操作、可复制的模式,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推进方法,让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能和城市的孩子共享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农村的教师能和城里的教师共同探索教学问题,促进了名师效应向农村边远地区的有效辐射,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融合,促进了薄弱校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互联网+;校际协作;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主动融入时代大潮,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研究和实践,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创新,构建各种合适可行的校际协作教研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探索破解教育公平的难题的途径,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1],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近年来,教师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教研,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理论设计层面上提出了很多的构想[2],给了大家很好的启发。但是,如何把理论设计转化为可实施、可应用的常态化模式?如何在实践中建构环境,形成有效的运用推广机制?如何不断响应广大师生需求,持续改进网络教研的效果?如何以教研协作创新为抓手,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广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关注而又感到棘手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承接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立足科研引领,依托所在的单位工作,探索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教学、教研、校际协作的模式构建和有效的推进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跨越时空的优势,把“协作教研”的目标聚焦在“促进教育均衡”上,推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可操作、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际运用。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全过程的应用,注重引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参与研究,结合福建省“信息化试点校”项目推进,发现和培育一批“手拉手项目校”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优质校辐射和示范作用,发挥教学名师传帮带的作用,逐步转变薄弱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和工作方法,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技术和理念的“深度融合”,促进名师效应向农村边远地区的有效辐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对提升偏远地区尤其是薄弱校、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整体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化推进研究”课题成果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基于远程视频互动系统的校际协作教研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KT1380)、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重点课题)“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化推进研究”(课题编号:133021034 )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6—9860(2015)12—0093—0494LearningResourceandTechnology学习资源与技术2015.12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47期2015年的青岛国际信息化大会展演中荣获“创新运用奖”,“基于远程视频互动系统的校际协作教研模式的研究”顺利结题。本文就教研模式构建、取得成果及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教研模式的构建与推进策略厦门市教育信息化通过十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在福建省率先实施的“校校通”和“班班通”全覆盖,全区域通过教育部“均衡验收”,改薄工作基本完成。本课题研究不再拘泥“摆问题、挑毛病、想方法”这种传统的研究课题方法,而是从“构建模式、创新运用”宏观角度出发,关注师生的参与,关注整体网络教研的实际成效。(一) 视频系统,构建网络教研的“基础模式”建设具有特色的厦门教育远程视频会议教研系统以及教学资源库,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通过该系统,不但可以实现以主会场的方式组织多个分会场的同步教研,实现统筹教研功能,还可以支持各个分会场(各校、各教学点)自行组织点对点的异地研讨、同步课堂等教研活动,实现以下五大基础功能(教研的五种基础模式)。 1.远程教研会议功能(网络会议模式):转变传统教学研究需要集中开会的常规模式,将现场会议改为网络视频会议,节省了教师们在参会路途上所耽误的时间。2.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平台教研模式):网络教研比传统教研模式时间效率更高,而且范围更广,所有参加校际协作教学研究的老师,都可以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个人空间”“网上评课”“手机参会”等多种方式参加进来。3.同步互动课堂功能(互动课堂模式):参加协作教学研究的学校和相关老师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发挥各自优势,利用视频互动教研系统开展远程同步课堂互动,随时开设城乡“手拉手”同步课堂和辅导课程,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4.名师专递课堂功能(专递课堂模式):网络教研系统为“教学资源云平台”打造一个硬件基础和教师练兵机会,收集并同步优质资源,实现常态化的专递课堂服务,帮助偏远教学点开出“原来无法开设的课程”,成为均衡发展的标志。5.创新运用功能(自由呼叫模式):基于系统和平台的运用,广大教师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可以通过“点对点IP呼叫”功能进行视频互动教研,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给老师们更多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这种模式深受欢迎,在这新模式下,许多老师开展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魔灯课堂”等新模式的探索。(二)因地制宜,构建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1.理念交流模式:基于“教育均衡”理念,把教研聚焦在“提升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上,通过课题研究,同学校的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同学校的校与校之间,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协作研究,使得“互联网+协作教研”有了可操作性,丰富了基于教育均衡理念下区域校际合作教学研究的内涵。2.两岸共学模式:利用厦门对中国台湾的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积极和中国台湾的教育部门、企业合作,探索出政策指引、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民间自发、海峡东西岸教育信息化携手“两岸共学”的常态化新路子,为“互联网+区位推进”注入新思维、新活力。3.政策推进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厦门成立包含各区教育局主要领导、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在内的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机构和推进办,针对山区办学点等薄弱校,普及“互联网+同步课堂”模式,精准推进,实现课题研究的政策推进;4.互助推进模式:鼓励城区优质校和农村偏远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开展对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尤其是教学点)手拉手结对子的互助活动,把试点工作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互联网+培训辅导”不但使得山区教学点拥有一流设备,更有一流的师资,上好一流的课程,实质性的帮扶农村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 重在实效,促进教师交流的“桥梁模式”1.规划统筹模式:课题组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取得领导的支持,以厦门教育局的名义出台“厦门教育信息化2013-2015发展规划”制定信息化推进的“实施路线图”,通过政策引导,规划统筹,有步骤、有计划地搭建教师网络教研的交流平台。2.差异发展模式:针对厦门教育的特点,教研方法上采用“高中校集体备课,初中校资源共享,小学校的同步课堂,教学点的资源推送”的针对性做法,各类教师各得其所。3.体系保障模式:课题研究引入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管理理念,按照“P—D—C—A”的思路,做到“协作教研”工作推进有策划、有实践、有反馈、有改进,确保目标实现[3]。4.特色路径模式:由于参与网络教研师资力量的差异,可以产生多种教学模式。各方角色也是灵活的,主要有以下模式:“主教—受援—一方为主导”(城乡合作模式)、“主教—主教—同课95LearningResourceandTechnology学习资源与技术2015.12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47期异步”(校际研讨模式)、“主教—辅教—教研员点评”(教研模式)。三、研究取得成果与创新案例如前所述,课题研究和推进技术线路遵循:理论研究——规划引路、方法研究——建构模式、实践操作——总结提升。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发现并培养了一批“手拉手项目校”应用典型,取得了示范性效果,为实现课题研究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白交祠办学点——开设了“云端课堂”厦门市同安区白交祠教学点距离中心城区将近40公里,海拔900多米,被戏称为“厦门最高学府”。办学点只有三个年级,2位老师和11位学生,长期以来办学点的“音乐课”“美术课”无法开出,教学质量不高。位处同安城区的优质校阳翟小学主动和白交祠办学点结成“手拉手项目校”,利用视频会议系统,采用“互动课堂模式”帮助办学点的孩子,并于2013年12月13日成功实现。如今,“互动课堂模式”下的课程从最开始的音乐课拓展到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排入课程表计划,实现了常态化,获得办学点师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题组成员,阳翟小学杨志现校长也在福建省教育省教育网做了经验介绍[4]。这种创新的做法得到了新华网等各大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受到各界的肯定,成为教育均衡的标志性做法。2014年4月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会议上,课题负责人庄敏琦老师应邀做了“厦门市教育信息化创新”经验介绍。(二)阳翟小学——跨越海峡的“同步课堂”厦门和中国台湾隔海相望,利用海峡两岸教育文化先行先试的优势,与中国台湾资讯界(信息化)专家形成常态化的两岸交流,进行“姐妹学校”结对活动,试点校和中国台湾同行沟通协作,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2014年6月26日下午三时,中国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博士黄议正老师与厦门市阳翟小学市级骨干叶雪珍老师,通过远程同步互动教学系统同步为中国台湾新北市瑞芳国小三年级学生和厦门市阳翟小学三年(1)班学生执教古诗综合实践活动课《早发白帝城》,成功实现“跨越海峡的第一堂课”,这是海峡两岸首次通过教育云实现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活动[5]。活动获得多家媒体的关注,这不仅对促进两岸信息化教学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探究海峡两岸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特色与差异,对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增进海峡两岸青少年“两岸一家亲”及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专门听取了汇报,并嘱咐要好好总结。(三)互动课程——形成“网络教研”子课题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邀请了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同济附中等一批专家给老师们开设讲座,针对信息化教学、网络互动教学、网络学案、建构主义等理念和理论开展讨论,引导老师们形成“网络教研”子课题群体。例如,过去厦门的网络课程以老师个人探索性使用居多,集体性使用的比较少,大面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就更少了。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集美轻工业学校、工商旅游学校、厦门六中、实验小学等学校借助教研平台,形成团队。运用Moodle网络课程平台,开发创建了一百多门课程,并承接了福建省“德育教育网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课题。 教学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习变得自主、轻松、有趣,并体验到“协作学习”“立体互动交流”“做中学”“进阶学习”等新型学习形式和模式的便利;教师感受到了“Moodle课程”的教学“魔力”,教学过程变得更有效、有趣和有据;教学体验变得更为从容、自信和快乐。(四)共同成长——进修学校教研员的心得体会网络教研活动,也让进修学校教研员找到一个新的抓手,成为做好工作的好途径。例如,厦门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魏老师在主持完面向全省的跨区域“同课异构”网络教研直播活动后,她把自己比喻成电视台导播,感觉很有成就感[6]。魏老师认
本文标题:-互联网-背景下校际协作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庄敏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6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