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六单元----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2ppt
第六单元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标、考纲要求:1、宋元时期的政治:了解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与更替;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的演变;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把握政治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元朝忽必烈改制)(政治)2、宋元时期的经济:知道宋初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北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列举宋元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概貌(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调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经济)3、宋元时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学;列举宋元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外传;沈括、郭守敬、王祯);宋元书法艺术的特点、代表及其成因;宋元文人画与风俗画;宋词元曲成因及其特点、成就;南戏与元杂剧。(文化)第一、二课时时代特征: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政治:1)由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到两宋与辽夏金蒙古的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分化事权、元创立行省制度)。3)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发展并统一全国4)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经济:封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均超过前代水平;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反映商业的高度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时代特征: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民族: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新的民族产生。(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对外:宋代局部性统一,北方丝绸之路受阻,主要以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并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元代大一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马可波罗来华;宋元时期,三大发明西传(东学西传),即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科技又有新的发展,不仅在国内的军事和生产、生活领域得到应用,而且传向世界,对欧洲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以诗词创作、理学兴起、元曲兴盛为代表,传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07—960--979):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960-1127)南宋与金、西夏、蒙古的并立(1127-1271)元朝的统一(1276-1279)唐五代辽十国元朝北宋南宋西夏金蒙古大理11251234127111271276979125396012272、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的并立与更替(960-1276):11271、宋元中央官制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北宋选官制度与谏议制度:-----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谏院的出现3、宋元中央集权的强化:------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与元朝的行省制度4、宋元时期的政治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元朝忽必烈改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朝代中枢权力体系职能(作用)备注秦朝最高行政长官建立西汉武帝中朝决策,与丞相制衡巩固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权力分配未定型隋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同唐朝完善唐起草诏令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封驳审议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宋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加强,相权再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军权(发兵权)财政,长官”计相”元下设六部发展丞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中书省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1)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二府三司制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一省制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2019/11/1116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隋唐三省六部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相权再被分割2019/11/1117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唐三省六部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阿合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原为翁吉部贵族按陈的属民,后为察必皇后(元世祖皇后)斡耳朵侍臣。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元世祖)的信用,而丞相安童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广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甚至干涉了皇位的继承,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相权达到高峰.北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①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②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谏院的出现:官署名。职掌规谏朝政缺失。宋初沿唐制﹐门下﹑中书两省有左﹑右补阙﹑拾遗。端拱元年(988)改补阙为司谏﹐拾遗为正言﹐虽名为谏官﹐但无诏旨并不任谏职。门下省有谏院﹐亦名存实亡。天禧元年(1017)设谏官六人﹐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为谏官。不兼领其它职务﹐专任谏职﹐并诏谏院为独立机构﹐但不久谏官缺而不置﹐谏院又名存实亡。天圣元年(1023)﹐谏院复设谏官。明道元年(1032)以门下省址为谏院﹐设知院六人﹐以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充任。以其它官员充任的﹐称知谏院。元丰改制﹐废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建炎三年(1129)复设谏院﹐为独立机构。绍兴二年(1132)改为中书门下省的下属机构。宋代谏官并不专任谏职﹐亦常弹劾大臣﹐而御史台的御史﹐也并非专察臣僚﹐言事御史(殿中侍御史)即主要是向皇帝进言﹐其职责类同谏官﹐宋代常以台谏并称。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因谏官不专任谏职﹐曾再度设置左﹑右补阙﹑拾遗﹐专任谏正皇帝之职﹐不久亦废。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五代建立者简历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宋太祖赵匡胤与其“黄袍加身”处-河南开封陈桥驿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积极3)其它2)地方3、措施1)中央1、原因:2、前提: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兵变夺权5、影响消极北宋的局部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三冗两积局面分削相权强干弱枝,削弱地方“重文轻武”,发展科举、设谏院练习: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C.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D.削弱相权,令设枢密院管理军事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4、特点自留少许,其余由中央掌握A.杯酒释兵权B.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集军权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节度使、武将C、州郡长官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发兵权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受通判监督文臣担任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枢密使---割军权计相-----割财权宰相-----仅有行政权集政权集财权中央重要历史知识1.两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1)北宋初期:①主要问题: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②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结果: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强化中央集权(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2)北宋中期:①主要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危机)第二,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政治危机)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危机/边疆危机)②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3)北宋后期:①主要问题: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②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4)南宋:①主要问题: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第二,民族矛盾突出: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与元的威胁。②解决措施和结果: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第二,后期抗元,但实力不敌,1276年被元灭亡。2.北宋出现“积贫积弱”的原因有哪些?(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到王安石变法前夕,大官僚、大地主霸占的土地竟占北宋全部耕地面积的70%以上。地主隐瞒土地,少纳赋税,官僚可以减免赋税,结果国家减少了大量的赋税收入。(2)北宋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起用大批官僚,扩大统治基础,结果造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官俸开支与日俱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为缓和农民的反抗,采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结果军队的数目越来越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加重了财政负担。(4)北宋的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半数禁军驻扎京师,半数屯驻边境。驻边禁军三年一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2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8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