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群落结构学案和群落演替导学案
长垣一中学生课堂导学案提纲编号:高三生物必修(2013-12-11)编制:刘兰芳审核:生物组第九单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班级姓名小组评价【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复习要求】1.进行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2.了解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3.明确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4.进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一、“导”(3分钟)二、“思”——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13分钟)(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1)群落:内聚集在中各种的集合体。(2)研究的问题:①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②关系③群落的演替④群落的结构⑤各种群的占据位置⑥群落的和边界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4)探究实验:。3.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和等。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3):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想一想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4.空间结构(1)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2)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分布。(二)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的过程。2.类型(1)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2)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森林阶段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进行。想一想弃耕农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能形成树林吗?三、“议”——学生起立讨论。(9分钟)(一)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1.群落与种群的比较种群群落区别概念内涵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概念外延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个体间可进行天然基因交流并拥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群落中各物种间因存在“生殖隔离”而无法进行天然基因交流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2.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当,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特别提醒1.(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2.方法技巧对种间关系的相关曲线确定(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长垣一中学生课堂导学案提纲编号:高三生物必修(2013-12-11)编制:刘兰芳审核:生物组(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4)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09全国理综: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例09年江苏卷中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1.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与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上图所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因此,动物现象(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2.群落的演替(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时间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2)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⑤人类活动的干扰。(3)群落演替的结果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特别提醒:演替的特征①方向:有一定的方向性。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③结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加。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⑤物质循环:由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2)许多土壤动物且有活动能力,可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3)丰富度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和。2.实验流程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作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实验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四、“展”——学生激情展示。小组代表或教师随机指定学生展示。(8分钟)五、“评”——教师点评,教师总结规律,点评共性问题,或拓展延伸。(9分钟)六、“检”——课堂检测。可根据学科、课题特点不同,采用多样的检测形式。(3分)1.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2.(2011·安徽卷,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3.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本文标题:群落结构学案和群落演替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8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