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
1病句-结构错误-语序不当-多重定语(0)病句-结构错误-语序不当-状语位置错误(0)病句-结构错误-语序不当-副词连词位置错误(0)病句-结构错误-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0)病句-结构错误-搭配不当-动宾介宾搭配不当(0)病句-结构错误-搭配不当-定语中心语搭配不当(0)病句-结构错误-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0)病句-结构错误-搭配不当-固定搭配不当(0)病句-结构错误-成分缺失-主语缺失(0)病句-结构错误-成分缺失-宾语缺失(0)病句-结构错误-成分缺失-介词缺失(0)病句-结构错误-句子冗余-重复表达(0)病句-结构错误-成分缺失-谓语缺失(0)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一、词序不当二、成分残缺4、答题技巧:A、句子成分的缺失我们可以通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进行判断。提取句子主干,就是将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提取出来。排除了定语、状语等其他成分的干扰,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否缺失就十分清楚了。例如:西安居中国古都之首,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这个句子通过提取主干,我们可以发现“西安”是主语,而“都城”是宾语,缺少谓语,应该在第一个分句之后加一个“是”字。)三、成分冗余1、成分冗余,指的是表示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词语在句子中同时出现,从而造成句子语义重复和句子累赘。这一考点需要考生对词语的意思有较好的理解和运用。2、例如:因为经常与外国人接触,他练就出来了外交家的口才,很快同留学生成了好朋友。解题:“练就”这个词语就有“练出来,练成功”的意思,所以后面的“出来”就多余了。3、答题技巧A、认真读句子,注意相邻的两个词意思是否完全相同,如果相同,句子可能就是冗余的病句。B、注意冗余的典型题型:数量词前后成分重复、表示程度的词语重复。C、有些句子表面上没有冗余的成分,但是句子中的某个词所包含的意义还是与其他词相互交叉了,例如所给出的例题就是。四、搭配不当四.指代不明(1).“费解”,“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2例1: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例2: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从字面上看,好象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作者的意思大概是“60岁以上的”。)(2).“歧义”,“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A.两种解释一正一误。例3: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容易使人误会为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应该把“和”字改为“夹”字,或者在“一辆”后面加“漆了”二字。)例4:在几天时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5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B.两各解释都可能。例5: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例6:制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例7: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C.把读者引入歧途。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例8:中华民人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从字面上看,是说“妇女彼此之间在法律上平等”,但是实际上作者是说“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例9:制造郑州花园口决口,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万多人口。(照字面看,这619万人都淹死了。作者的本意该是:直接淹没豫皖两省拥有619万多人口的13个县。)例10: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到底是谁不认识谁?不明确,应在最后加上“他”)例11:小明和小华的同学来了。(到底是小华的同学还是他们两人的同学?)五.否定不当。“无时无刻不……”的用法: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例1: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反问句中的否定词要注意,这句话最终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本意正好相反。应把其中一个“不”字去掉。)例2: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例3: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六.词语误用例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例2: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八.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不合逻辑这里要先界定一下病句中所说的“不合逻辑”的外延。首先,“语法不是逻辑”,例如“白马不是马”,这个句子结构是正确的,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是正确的,“白马”概念和“马”概念是种属关系。但从语文字面的意思角度看“白马”应该是“马”3才对。其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大家都这么说,都懂得它的意思,交际双方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例如“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实际上等于“好热闹”,甚至程度还要加深。以上两种都不属于“不合逻辑”。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1).自相矛盾例1: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突然”和“渐渐”矛盾。)例2: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例3: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例4: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有”与“没有”矛盾,改“没有”为“唯一”)(2)。范围不清例5: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例6:他们一面拚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拚命向上爬,但是终不免跌落深渊。”)(3)。强加因素例7: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例8: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4)。主客倒置例9: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例10: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例11: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既然世界上都没有,那中国怎么又有呢?应把“没有”改为“仅有”)例1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先在全班后到全校)例13:一天一夜没停的吵闹声又响起来了。例14: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九.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例1: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例2: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4例3: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十.并列不当例1: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例2: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一、实词使用不当1、单音词和双音词选用不当。有的地方该用双音词,就不应该用单音词;有的地方该用单音词,就不必硬把单音词加以双音化。例如:⑴这儿的河流,流程都不太长,但水量很丰,流势很急。(“丰”应改为“丰富”或“大”为好。)⑵大坝拦挡住河水,一个人工湖形成了。(“拦挡”应改为“挡”)2、选错近义词:有些词的意义相近而又有些细微的差别。很容易用错,选词时仔细斟酌。例如:雨滴和汗水混大一起,他们的衣服湿透了。(“雨滴”改为“雨水”)3、代词用错。例如:我们明明知道先进单位的缺点,却不认真地帮助它,反面毫无原则地掩盖它,这是不负责作的表现。(句中第一个“它”指“先进单位”,而第二个“它”却指“先进单位的缺点”,第一个“它”应改为“这些缺点”)六、重复多余1、重复。重复大都是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⑴他能评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而评上的。⑵玲玲用不干净、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⑴的主语里有“评上”,谓语里也有前后重复,后边的“而评上的”可删掉。⑵的定语“不干净”和“没有”消毒在语意上重复,这里只用一个就行了。)2、成分多余。例如:⑴他举起右手,用手从头上摘下帽子,用手拿在手里,吹了吹帽子上的尘土。⑵听了小宋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七、词类误用各类词都有各自的语法功能、规范用法。不按照词类的语法功能和语文习惯乱用词类,叫词类误用。词类误用有下面几种:1、名词误用。例如:⑴每次查房、会诊之后,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怎样自理特殊病人。⑵我们永远记忆周总理谆谆教诲。2、动词误用。例如:⑴那是一个多么感动的情景啊!⑵思维这个词,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使用”改为“用法”或“使用方法”。)3、形容词误用。例如:⑴只有迅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我们才能相称大好形势的要求。⑵他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改“沉重”为“沉重感”。)八、不合逻辑1、更替概念。例如: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句子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当中,那就应当把“看来”改为“不过”。)52、前后矛盾。例如:⑴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⑵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3、判断不成立。判断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断定,如果断定不了,判断就不成立,这个判断就不起作用。例如:⑴青年从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⑵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⑴的“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组成一个判断。“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最好改为“青年时期”。⑵的“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红壤”要改为“红壤区”。)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例如:⑴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⑵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⑶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文艺工作者”为大概念不能与小概念“画家”并列。)⑷他的书籍里装满了书。有文艺书、历史书、政治书、画片、杂志等。(“文艺书”为大概念,不能与下面小概念并列。)5、包含正反两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好坏”、“高低”、“是否”、“多少”这一类词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这类词语只能和含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其它词语搭配,如果只顾一方面,而忽视了加一方面,就会造成判断不当的错误。例如:⑴能否做好教学工作,决定于老师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前面“能否”为两个方面,后面“有”只一个方面,不配搭。)⑵对科技人员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不是”“要不要”包含着两个方面,“是肯定的”只是一个方面,前后不配搭。)6、条件关系用错,条件结果关系颠倒。在复合判断中,有充分条件判断、必要条件判断、充要必要条件判断、相容的和不相容的判断。在使用这些判断中,要恰当运用,否则就会产生错误。例如:⑴只要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取得好
本文标题: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8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