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感觉器官第一节概述一、感受器的类型根据所在的部位分为1、表面感受器(外感受器):在皮肤上。2、深部感受器(本体感受器):肌肉、关节、肌腱处。3、内感受器(内脏感受器):黏膜、血管等处。根据感受的刺激1、化学感受器: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刺激。2、痛感受器:感受组织损伤刺激。3、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的刺激。4、本体感受器:对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敏感。5、光感受器:对光强度敏感。感受器官=感受器+附属结构注意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都有比其它类型更容易起反应的刺激。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最小刺激为感觉阈值。(二)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将其它能量形式——转换为神经冲动(电能)刺激能使传入神经膜的钠离子通道开放,使感受器膜去极化,这种局部去极化膜电位变化称感受器电位。(不可传导)也可用激活某一区域内感受器的数目来实现(群体编码)感受器传入中枢后可用于:1、指导生存所必须的活动。分辨刺激强度可通过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来实现(频率编码)2、感觉传入的信息使脑干网状激活系统保持活动状态,以维持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3、感觉信息经中枢处理,是我们能感知周围的世界。4、选择性储存某些信息供未来参考。(三)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1、紧张性感受器:不全适应或慢适应。2、时相型感受器:快适应类型感受野: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某个皮肤区域内。感受器分布的密度越高,感受野越小,精确度或分辨能力越高。侧抑制:上行纤维中的中间神经元能对来自感受野边缘的上行纤维产生抑制。(四)感觉的精确度第二节视觉器官眼球眼球壁内容物外膜中膜内膜角膜(1/6)巩膜(5/6)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外层:色素上皮层内层前1/3为盲部后2/3为视部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视部后面有一白色圆形隆起称视神经乳头,无感光功能(生理性盲点),在颞侧3.5处有一黄色小圆盘(黄斑)为中央凹,视觉、辩色最敏锐。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眼的辅助结构1、眼睑:即眼皮,分为上、下眼睑,眼缘上有睫毛,眼裂的外侧角称外眦,内侧角称内眦,上下缘近内眦处各有一小孔(泪点)。2、结膜:在眼睑内面的一层富有血管的透明的薄膜。分球结膜和睑结膜。3、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4、眼外肌:4条直的上、下、内、外直肌;2条斜的上、下斜肌。三、眼的成像与折光调节(一)眼的成像6米以远的物体各光可看着是平行光,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象。(二)眼折光力的调节6米以内的物体各光可看着是辐射光,其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后,只有经过眼的调节才能看清。模糊的视觉通过神经调节睫状肌收缩、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眼的总折射力增加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注意1、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两眼会聚。2、眼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近点来表示,10岁左右平均为8.8厘米,20岁左右平均为10.4厘米,60岁左右增大到83.3厘米。(三)眼折光异常1、近视: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太凸,使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矫正:配带凹透镜。2、远视:多因眼球发育不正常,造成眼球前后径短,使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后。矫正:配带凸透镜。3、散视:折光面上某条或多条经线和纬线的曲度异常,在眼内不能同时聚焦而使物象变形和视物不清。矫正:配带柱面镜。4、怎样预防近视“三要、四不看”5、预防沙眼由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使结膜血管模糊、充血、并出现乳头增生、看似表面有沙粒,粗糙不平。三、眼的感光功能(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可分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视杆细胞的外段(视盘)的蛋白质是视紫红质。视锥细胞的外段(视盘)的蛋白质是视红、视蓝、视绿3种视锥色素。(二)感光物质1、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亮处暗处注意视黄醛是由维生素A在体内一种酶的作用下产生的。2、视锥细胞的感光物质是3种视锥色素在弱光下不足以被刺激,但在强光下可被刺激而引发冲动。(四)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和颜色视觉光线视锥细胞外段时外段膜的两侧产生感受器电位三原色学说•视网膜上分别存在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从而分别能感受红、绿、蓝3种颜色。•三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混合的几种色光刺激,产生各种颜色。•三种视锥细胞受同等的受到刺激时,产生白色。(五)色觉异常红色盲:缺乏视红色素。绿色盲:缺乏视绿色素。蓝色盲:缺乏视蓝色素。色弱:对某种颜色的识别能力差一些,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六)视敏度和视野1、视敏度:眼对物体精细结构分辩的最大能力。以能分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来衡量视敏度高低的标准。受试者视力=受试者辨认某字的最远距离正常视力辨认该字的最远距离2、视野:单眼固定一点,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白色>蓝色红色>绿色。(七)暗适应和明适应1、暗适应: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过一会随着视敏度的增加,恢复了暗处的视力。2、明适应:人从暗处突然来到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四、视觉传导通路光视细胞第一级神经元双级细胞节细胞第二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组成视神经进入颅腔在视交叉处进行半交叉少部分视束上丘参与瞳孔对光、视觉调节和视觉运动反射大部分视束外侧膝状体第四级神经元视辐射到达枕叶距状裂上、下缘六、双眼视觉视物时两眼视野大部分重叠。靠眼外肌的调节,使物体同一部分的光线,成像在两侧视网膜的相称点上(黄斑)。在黄斑以外,一眼的颞侧和另一眼的鼻侧视网膜互相对称。第三节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一、耳的结构(一)外耳1、耳廓:收集声波2、外耳道:向内、向前、再向下,外1/3为软骨,有耵聍腺分泌耵聍。3、鼓膜:厚0.1mm,向内凹陷为鼓脐,和锤骨的柄相连。(二)中耳1、鼓室:是颞骨内的空腔(1—2cm2),内有3块听小骨,有外耳道、卵圆窗、蜗窗、咽鼓管口以及与颞骨乳头的气室相通。2、咽鼓管:能起到平衡鼓膜内外压力的作用。(三)内耳1、骨迷路耳蜗:绕蜗轴旋转2圈半,从蜗轴向外伸出一骨质螺旋板,以上为前庭阶(一端为前庭窗),以下为鼓阶(一端为蜗窗)。都流的是外淋巴。骨半规管:3个互相垂直的U形管道。前庭:和耳蜗、骨半规管相通。蜗管:在耳蜗内的膜性管道。上壁为前庭膜,下为基底膜。基底膜:长约30mm,约有24000条并列的基底膜纤维,从基底到蜗管纤维逐渐增长,膜上有螺旋器,有1列内毛细胞(3000—4000个),3—5列外毛细胞(12000—15000个)从基底到蜗管外毛细胞的长度逐渐增加。毛细胞上有约100根纤毛。毛细胞上方有盖膜。膜半规管:3个互相垂直的膜性U形管道。椭圆囊、球囊:球囊和蜗管相通,椭圆囊又和球囊相连。2、膜迷路二、听觉生理(一)声波在耳内的传导和感受声波鼓膜3块听小骨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蜗孔到鼓阶内淋巴基底膜振动盖膜和毛细胞接触毛细胞去极化耳蜗神经大脑颞叶听觉中枢产生听觉注意听骨链有增压和增强振动力量,减小振幅,保护内耳的作用,鼓膜面积是55平方厘米,前庭窗为3.2平方厘米,前庭窗上的压强是17倍;杠杆长臂与短臂之比是1.3∶1,在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3倍。总的增压效应是17×1.3=22倍。(二)耳对声波信号的初步分析1、上一世纪黑尔姆霍尔兹提出共振学说:基底膜上的横行纤维是对不同频率的声波起共振作用的元件,它们能选择性地对一定频率的声波发生共振。2、本世纪40年代的Bekesy发现基底膜的横纤维没有足够张力产生共振,且横纤维是联成一片的,振动时横纤维不是分别振动的而是以行波的方式传播的,提出了行波学说:振动从蜗底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逐渐增大,行波到达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后停止前进,并逐渐消失。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部位越靠近蜗顶。人听觉器官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6—20000周/秒。(三)声源定位声源方位的判断需要两耳同时发挥作用。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到达两耳时的声波强度和声波位相都有差别。通过两耳蜗的感受分别产生两侧耳蜗神经上的输入信息,由中枢进行分析综合。两侧大脑皮质听觉中枢协调工作,辨别声源的方向。(四)听觉传导路螺旋神经节第一级神经元耳蜗神经核第二级神经元大部分交叉到对侧为斜方体直接或经橄榄核上行构成外侧丘系中脑下丘第三级神经元内侧膝状体第四级神经元听辐射经内囊大脑皮质颞叶听觉中枢三、前庭器官及其生理功能(一)前庭器官1、前庭(球囊和椭圆囊):又称耳石器官,内有小囊斑结构即毛细胞和含有耳石的胶质膜。2、半规管:上、下、外3个位于颞骨内,在壶腹内有壶腹嵴(上为胶质的终帽和下的毛细胞)(二)前庭器官生理球囊和椭圆囊是感受线形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当头向左或向右倾斜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传至大脑产生位置的感觉。壶腹嵴是感受旋转运动的感受器,(和上)第四节其他感受器一、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甲,由杆状的嗅毛细胞构成,数量1000万个,嗅细胞的纤毛伸向嗅膜表面的黏液中。嗅细胞的另一端变细组成20多条嗅丝
本文标题:第04章感觉器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8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