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食品化学——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课件
§10.1概述一、风味的概念食物入口后产生的一种感觉§10.食品的风味物质(FoodFlavorSubstances)味觉(甜、苦、酸、咸)嗅觉(香、臭等)触觉(硬、软、粘、热)运动感觉(滑、干等)视觉(色、形状等)听觉(声音等)图1食品产生的感官反应及分类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心理感觉分类:感官反应:较狭义的观点:味觉、嗅觉——化学感觉较广义的观点:味觉、嗅觉、触觉等——化学感觉物理感觉更广义的观点:味、嗅、触、视、听觉等——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心理感觉味感: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感觉日本:甜、苦、酸、咸、辣5类欧美:甜、苦、酸、咸、辣、金属味6类印度:甜、苦、酸、咸、辣、淡、涩、不正常味8类我国:甜、苦、酸、咸、辣、鲜、涩7类还有:清凉味、碱味等世界各国对味感的分类:衡量味的敏感性——呈味阈值阈值:能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mol/m3,%,mg/kg)阈值越小,表示其敏感性越强在生理学上,只有4种基本味感:甜、苦、酸、咸表1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名称味感CT/%25ºC0ºC蔗糖甜0.10.4食盐咸0.050.25柠檬酸酸2.5x10-33.0x10-3硫酸奎宁苦1.0x10-43.0x10-4判断一种呈香物质在食品香气中起作用的数值——香气值(发香值)香气值(FV)=呈香物质的浓度阈值FV1,感觉不到香味FV越大,说明是该食品的特征呈香物质风味物质:食品中体现风味的化合物食品的特征效应化合物(关键化合物):能代表食品风味的一个或几个化合物二、风味物质的特点风味物质的特点:1.种类繁多,相互影响2.含量极微,效果显著3.稳定性差,易被破坏4.风味物质的分子结构缺乏普遍规律性5.受浓度、介质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一、味感的生理基础:•味感产生的基本途径:呈味物质→口腔内味感受体→神经感觉系统→大脑味觉中枢→产生味感•口腔内的味感受器:主要:味蕾其次:自由神经末梢味蕾:味细胞§10.2食品的味感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同:酸酸咸咸甜咸苦二、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1.呈味物质的结构:内因一般:糖类——甜味羧酸——酸味盐类——咸味生物碱、重金属盐——苦味有例外结构的微小变化,味感发生极大变化2.温度:最能刺激味感的温度:10~40ºC(30ºC最敏锐)不同味感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图1温度与味觉阈值的关系3.浓度和溶解度:浓度:适当,愉快感对不同味感的影响差别很大溶解度:呈味物质溶解后,才能刺激味蕾图2味感物质浓度与快感度的关系三、呈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1.味的相乘作用某物质的味感因另一味感物而显著加强2.味的对比作用两种味感物共存对人的感觉或心理产生影响4.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一、甜味与甜味物质(一)呈甜机理1.AH/B生甜团学说(AH,B理论,夏氏理论)1967年美国Shallenberger(夏伦贝格尔)§10.3食品滋味和呈味物质3.味的消杀作用一种物质减弱或抑制另一物质的味感4.味的变调或阻碍作用5.味的疲劳作用甜AH…………B甜味0.25~0.4nm0.3nm味分B…………HA受子体2.三点接触学说(AH-B-X学说):(二)甜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甜味强度:甜度以蔗糖为基准物,比较其他甜味剂在同温同浓度下的甜度,这种相对甜度(甜度倍数)称比甜度。(10%或15%蔗糖水溶液20ºC时,甜度1.0)影响甜度的主要因素:1.浓度:浓度增加,甜度增加02040浓度,%甜度果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2.温度:较低温度范围内,对大多数糖甜度影响不大,但对果糖影响大。原因:ß-D吡喃果糖ß-D呋喃果糖(甜度大)(甜度小)温度↗,吡喃果糖↘,呋喃果糖↗3.溶解:4.甜味物质的相互作用:各种甜味剂混合,相互提高甜度糖液中加少量多糖增稠剂,甜度、黏度都稍↗(三)常见甜味剂按来源分:天然甜味剂: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糖浆、甘草苷、甜菊苷合成甜味剂:糖精、甜蜜素按生理代谢特性分:营养性甜味剂非营养性甜味剂1.单糖、双糖单糖:双糖:葡萄糖果糖木糖乳糖麦芽糖蔗糖2.淀粉糖浆淀粉不完全水解而得,也称转化糖浆.组成:葡萄糖、麦芽糖、低聚糖、糊精葡萄糖值(DE值):淀粉转化液中所含转化糖(以葡萄糖计)干物质的百分率。DE<20低转化糖浆DE=38~42中转化糖浆DE>60高转化糖浆4.糖醇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麦芽糖醇3.异构糖浆葡萄糖在异构酶作用下,部分异构化为果糖而得,也称果葡糖浆比甜度:100~300解毒、保肝甜味产生缓慢,保留时间较长5.甘草苷甘草酸+2葡萄糖醛酸→缩合而成6.甜菊苷比甜度:200~300甜味:纯正,最接近蔗糖不吸收,不产热降血压、促代谢、治疗胃酸过多7.氨基酸D-型:甘、丙、丝、苏、色、脯、羟脯、谷L-型:甘、丙、丝、苏8.糖精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钠盐300~500无营养价值9.甜蜜素无营养30对热、光、空气稳定,加热后略苦10.帕拉金糖(异麦芽酮糖)抗龋齿,吸收缓慢11.甜味素(蛋白糖,阿斯巴甜Aspartame)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酰甲酯低热量200甜味:似蔗糖对热、酸不稳定12.安赛蜜200人体不吸收,安全无害13.蜂蜜含糖80%:葡萄糖36.2%,果糖37.1%蔗糖2.6%,糊精3.0%4.诱导适应学说:苦味受体:多烯磷脂水穴盖子:肌醇磷脂(PI)→磷酰化→PI-4-PO4,PI-4,5-(PO4)2,与Cu2+、Zn2+、Ni2+结合二、苦味与苦味物质(一)呈苦机理1.空间位阻学说2.内氢键学说3.三点接触学说生物碱:最苦:番木鳖碱奎宁:基准物碱性越强,味越苦,成盐后仍苦。(二)常见的苦味剂植物: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动物:苦味酸、甲酰苯胺、甲酰胺、苯基脲、尿素咖啡碱:咖啡、茶叶白色针状结晶熔点235~238ºC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1.咖啡碱、可可碱可可碱:茶、可可白色粉末结晶,熔点342~343ºC溶于热水,难溶于冷水、乙醇,不溶于乙醚茶碱:茶叶无色针状结晶熔点273ºC易溶于沸水,微溶于冷水2.苦杏仁苷3.柚皮苷、新橙皮苷4.胆汁5.奎宁6.苦味酒花:萜类化合物葎草酮、蛇麻酮异葎草酮7.蛋白质水解物、干酪8.羟基化脂肪酸9.盐类:正负离子半径之和增加,咸味减小,苦味加强半径之和0.658nm,纯正咸味NaCl半径之和=0.658nm,又咸又苦KBr半径之和0.658nm,苦味KI三、酸味与酸味物质酸味强度:品尝法:主观等价值(P.S.E)感受到相同酸味时该酸味剂的浓度.P.S.E越小,在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另一方法:测定腮腺分泌唾液的平均流速流速越大,酸性越强影响酸味的主要因素:(1)氢离子浓度(2)总酸度和缓冲作用(3)酸根负离子的性质(4)其他物质的影响(1)氢离子浓度在相同条件下,氢离子浓度大的酸味剂酸味强(2)总酸度和缓冲作用PH相同、总酸度(或缓冲作用)较大,酸味强。(3)酸根负离子的性质*酸味强度:PH相同或相近时,有机酸无机酸*酸感品质:大多数有机酸:清鲜、爽快无机酸:苦涩感(4)其他因素的影响加糖,或食盐,或乙醇,↘酸味(一)呈酸机理受体:磷脂H+A-H+定味基,A-助味基定味基在磷脂头部发生交换反应→酸味(二)重要的食用酸味料1.食醋:成分:主要:乙酸(3~5%)少量:其它有机酸、氨基酸、糖、醇、酯酸味柔和2.柠檬酸:无色结晶溶于水、乙醇酸味圆润、滋美,爽快可口3.苹果酸: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乙醇酸味爽口,略有刺激性、苦涩感4.酒石酸:无色结晶,易溶于水和乙醇酸味强,稍有涩感与其它酸合用5.乳酸:溶于水、乙醇酸味稍强6.抗坏血酸:易溶于水爽快的酸味易氧化酸味剂,营养强化剂,防氧化、褐变7.葡萄糖酸:无色固体易溶于水葡萄糖酸γ-或δ-葡萄糖酸内酯干燥条件,脱水吸水内酯豆腐8.磷酸:酸味爽快温和,略带涩味清凉饮料9.琥珀酸、延胡索酸:不溶于水多与柠檬酸、酒石酸并用四、咸味与咸味物质(一)咸味模式:M+A-M+:定味基被味细胞蛋白质的羧基或磷酸吸附,呈咸味A-:助味基影响咸味强弱、副味正、负离子半径都小的盐:咸味正、负离子半径都大:苦味介于中间的咸苦。盐的正、负离子的原子量越大,越有增大苦味的倾向。(二)常见的咸味物质1.氯化钠(食盐)粗盐:含KCl、MgCl2、MgSO4,苦味精制→咸味纯正的食盐2.苹果酸钠、葡萄糖酸钠咸味:同食盐无盐酱油肾脏病患者3.氯化钾五、鲜味与鲜味物质(一)呈鲜机理结构通式:n=3~9-O(C)nO-n=4~6,鲜味最强(二)常见鲜味剂1.鲜味氨基酸L-谷氨酸、L-天冬氨酸的钠盐及酰胺*L-谷氨酸钠(L-MSG,味精):PH=3.2(等电点),鲜味最低PH=6,几乎全部解离,鲜味最高PH7.0,形成二钠盐,鲜味消失食盐:助鲜剂MSG加热到120℃以上,或长时间加热,分子内失水→焦谷氨酸,鲜味消失,对人体健康不利*L-谷氨酸的二肽:似味精*L-天冬氨酸的钠盐及酰胺:竹笋2.鲜味核苷酸5’-肌苷酸(5’-IMP)5’-鸟苷酸(5’-GMP)5’-黄苷酸(5’-XMP)5’-脱氧肌苷酸、5’-脱氧鸟苷酸鲜味最强5’-IMP、味精混合1:(5~20)3.琥珀酸及其钠盐贝类:多发酵食品(酱油、酱、黄酒):少量调味料与其它鲜味剂合用:助鲜六、辣味(一)呈辣机理双亲分子:极性头部:定味基非极性尾部:助味基C9最辣规律:辣味随分子尾链的增长而加剧,在n~C9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陡然下降。(C9是按脂肪酸命名规则编号,实际链长为C8)(二)常见辣味物质按味感不同,分三大类:1.热辣味物质*2.辛辣味物质*3.刺激辣味物质*1.热辣(火辣)味物质:(1)辣椒:主要:类辣椒素还有:二氢辣椒素(2)胡椒:黑胡椒白胡椒主要:胡椒碱少量:类辣椒素(3)花椒:主要:山椒素(花椒素)少量:异硫氰酸烯丙酯2.辛辣(芳香辣)味物质:辣味,强烈的挥发性(1)姜:新鲜姜:邻甲氧基烷基酮:6-姜醇(姜辣素)OHOCH3(CH2)2CCH2CH(CH2)4~9CH3OOHOHOCH3(CH2)2CCHCH(CH2)4~9CH3OOHOCH3(CH2)2CCH3O姜酮干燥贮存,姜醇脱水→姜烯酚(姜脑)(比姜醇更辛辣)受热,环上侧链断裂生成姜酮(辛辣味较缓和)姜烯酚(2)肉豆蔻和丁香:丁香酚、异丁香酚CH2CHCH2OCH3OHCHCHCH3OCH3OH丁香酚异丁香酚3.刺激辣味物质味感、嗅感、催泪性(1)蒜、葱、韭菜:蒜:蒜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丙基烯丙基二硫化物葱、洋葱:二丙基二硫化物甲基丙基二硫化物韭菜:二硫化物二硫化物受热分解→硫醇(甜味)(2)芥末、萝卜: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异硫氰酸丙酯(芥子油)受热水解→异硫氰酸(辣味减弱)七、其他味感1.清凉味薄荷风味:留兰香、冬青油风味L-薄荷醇、D-樟脑糖的结晶(葡萄糖、木糖醇、山梨醇)2.涩味多酚类化合物:单宁某些金属、明矾、醛类果菜中草酸、香豆素、奎宁酸3.金属味食品加工、贮藏中形成存放时间长的罐头乳制品:1-辛烯-3-酮§10.4嗅觉一、嗅觉产生的生理基础二、嗅觉理论1.嗅觉立体化学理论(主香理论)7种主导气味:清淡、樟脑、发霉、花香、薄荷、辛辣、腐烂2.嗅觉振动理论三、嗅觉的特点及分类(一)嗅觉的特点1.敏锐2.易疲劳、适应和习惯3.个体差异大4.阈值会随人身体状况变动(二)嗅觉的分类四、气味对身体的影响1.对呼吸器官影响2.消化器官3.循环器官4.生殖器官5.精神活动§10.5嗅感物质主香成分食品主香成分的香气值其它香气成分§10.6各类食品的香气及其香气成分一、果蔬1.水果:有机酸酯、醛、萜、酚醇、酮、酸2.蔬菜:洋葱、蒜:含硫化合物二、肉美拉德反应影响肉类风味的因素:①屠宰前的因素:畜禽种类、品种、性别、年龄、饲养条件②屠宰中的因素:恐惧、紧张、休息不好:影响风味前体物③屠宰后的因素:熟化状况、贮藏方式、烹调方法熟化:三磷酸核苷酸→IMP、GMP等鲜味成分ATP酶ADPATPAMP肌激酶脱氢酶IMP磷酸酯酶I核苷酶次黄嘌呤(苦味)(无味)蛋白质、糖原水解→氨基酸、低分子糖→加热→风味成分三、乳品低级脂肪酸羰基化合物:甲硫醚四、烘烤食品糖类热解:呋喃衍生物、酮、醛、丁二酮羰氨反应:吡嗪油脂分解、含硫化合物分
本文标题:食品化学——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2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