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袁东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在相应的更新。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模式,这种理论强调传统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在大规模培养学生和促进知识传递积累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适应现实的教育教学和考试升学要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当作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指导精神,视其为教师的金科玉律。为此,采用题海战术、知识灌输、强化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成绩被广大教师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吕静、杨丽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2013年4月)诚然,教师这种“霸道”的教学观存在,其一是由于目前的教育机制,但也与教师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理解偏差有直接联系。所以,正确理解行为主义理论,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1.行为主义理论梳理西方的行为—联想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企图发现适合于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学习原理。在实际工作中,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和对个人或社会性问题的行为治疗,至今仍有其影响。约翰·华生(John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行为主义这一术语由约翰·华生提出,他认为科学家、心理学家应该关注外在的、可测量的行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人们外在表现出来的变化,包括可观察的行为和可观察的行为变化。一些旧派行为主义者在对后者的解释中坚信,我们无法在思维和情感中看到变化,所以他们不考虑在学习中思维或情感的变化。作为一种早期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之后斯金纳又对它作了总结和发展。(周成海,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要特性与信念基础,2011)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以托尔曼、班杜拉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按行为主义的发展脉络可以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桑代克,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托尔曼、班杜拉为代表。(闵倩,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6)1.1早期行为主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巴甫洛夫的研究启发了美国的研究者们,桑代克就是其中的一个。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行为主义的两个基础概念:联结律:如果两个事件不断地同时出现,它们将产生一种联系,以至于当只有一个事件出现时,另外一个没有出现的事件也会被记起。强化: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一种强化或一个强化物就能够使反应增加。1.1.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超链接视频)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内容,见视频。一些基本概念经典条件反射:一种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自动化的情绪或生理反应和新刺激建立的联结,也被称为“S—R学习模式”。(陈允成,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非条件刺激(US):一种自动引发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非条件反应(UR):一种自然产生的生理或情绪反应。中性刺激(NS):一种条件作用之前的,无法引发生理或情绪反应,或者引发其他不同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CS):一种条件作用或配对后的能诱发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条件反应(CR):一种对先前中性刺激所习得的反应。思考:非条件反应与条件反应结果一样吗?值得注意的是,非条件反应和条件反应看似相同,实际上他们是不同的。条件反应在强度或呈现方式上与非条件反应不用。它或许是一种对最初非条件反应的细微适应。(比如,当我们第一次突然听到烟花爆炸时,我们会为之一惊,然而,接下来我们会条件反应地使肌肉绷紧,从而避免害怕。)恐惧形成实验,内容,见视频。一些重要概念刺激的泛化: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思考:泛化的程度是否与自己的年龄、经历、认识有关)刺激的分化: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从而对近似刺激产生抑制效应。消退:在经典条件反射中,用于解除经典条件联结的策略。(例如,习惯化:一种用于消除条件反射的策略,具体通过反复呈现条件刺激,直到条件反应减轻(习惯了得到就忘记了感恩);对抗条件反射:一种用于消除条件反射的策略,具体通过把条件刺激与新刺激配对,从而干扰原来的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联结。)1.1.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超链接视频)试误说,内容见视频。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预备定势什么意思?)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后来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效果律:桑代克提出的任何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都将被重复的法则。(后来,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至此,在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他们把学习看作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或联想。并且,我们还看到,他们之间存在区别:巴甫洛夫和华生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同时出现进行的;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到奖励而进行的。1.2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指出,早期的行为主义只能解释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他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时操作的。和桑代克一样,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其后果的关系上。斯金纳的实验——斯金纳箱,内容见视频。反射学说(可用表格整理)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在于给予已知的刺激并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探究学习的规律。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无条件反应是一种应答性行为,因为它们是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应答性行为包括所有的反射在内。在日常生活中,操作性行为是我们行为中的大部分。请注意,斯金纳这里并不是指操作性行为不依赖于刺激作用而产生,而是说刺激引起这种行为是不知道的,而且去了解原因也是不重要的。操作性行为不是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所控制。与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发射相应,又称刺激性条件反射),强调刺激对引起的所期望的反应的重要性;二是反应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反应。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①任何反应如果紧跟随以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斯金纳认为操作学习与反射学习是不同的。反射学习是S—R的过程,而操作学习则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发射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则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再发生的频率。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行为及其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就是有机体把强化和所发出的操作反应相联系的过程。强化学说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部分强化作了一些研究,但是斯金纳却对强化问题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在斯金纳的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强化,在斯金纳的体系中,他使用强化而不是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而强化则是一个中性术语,可简单定义为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强化又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即正强化和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惩罚即操作条件反射中使用的,用来减少不良行为力度的后继刺激,分为呈现式惩罚和移去式惩罚。呈现式惩罚:添加厌恶的后继刺激,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移去式惩罚:收回满意的后继刺激,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强化与惩罚反应率刺激增强刺激消除反应增加正强化(愉快刺激呈现)负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反应降低惩罚1(不愉快刺激呈现)惩罚2(消除愉快刺激)强化分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分数等。普雷马克原理:在偏好强化物和非偏好活动间建立“如果—那么”的强化策略,又被称为“祖母定律”。行为的学习(塑造和矫正不良行为)塑造:奖励接近目标行为的每一个小步,直到最终达到目标的强化策略。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矫正不良行为的策略,比如,消退策略(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忽视不良行为,或不良行为后不跟随任何刺激的策略);反应代价法(每次出现不良行为就减少一些强化物的策略);关禁闭(把表现不良的学生转移到无强化环境中的策略,慎用,1.学生必须理解正在发生什么;2.教师也应该知道;3.紧闭区应该是人性化的和安全的;4.紧闭区应该是无强化的;5.关禁闭不应该使用太长的时间;6.不应该为了使用关禁闭而拒绝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结合消退和强化(把消退或忽视不良行为和正强化所期望行为配对的策略);餍足或消极练习(强调让学
本文标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4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