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实用)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公元前594年,古代雅典进行了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同时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而之后一两百年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进行改革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对当时及以后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3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治理国家不能用一种方法,富国不必效法古制。材料一: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结合材料思考,商鞅生活在一个怎样风雷激荡的时代?材料二:材料三:国家主持者齐国管仲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楚国吴起赵国赵列侯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晏婴燕国乐毅风起云涌的改革与变法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②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特征?①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春秋战国的基本特征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吴起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要富国强兵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一)历史背景:1、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改革成为时代潮流2、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⑴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⑵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推行社会改革。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材料2:材料1: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楚、魏、燕、韩、赵……小国十余,……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民众袭用戎狄习俗,“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史记·秦本记》(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记》你能从材料中得出关于秦国的哪些信息?秦孝公下令求贤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史记》氐匈奴犬戎战国时期形势图“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早年立志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初投魏国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得到公孙痤的赏识没有被魏惠王重用弃魏从秦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秦国的重用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公元前362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商鞅来秦商鞅入秦讨论: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旧贵族反对老百姓不信任舌战群臣取信于民南门徙木商鞅到秦后主张变法得到赏识,受封,开始变法变法前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商鞅舌战图舌战群儒论题:是否变法大臣甘龙(急切地):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否则,会被视为不孝啊!大臣杜挚(急切地):没有百条好处,就不能变法,遵循古制才不会让人走邪路!甘龙:这……大王,我的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我的土地也是先王分封的,为我耕田的奴隶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允许受到丝毫损害。划横线的文字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哪些制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徙木立信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王安石《商鞅》商鞅立木为信“南门立木”,不仅达到了彰显秦国朝廷诚信的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商鞅变法的舆论和民意基础,为变法措施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诚信基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二)商鞅变法的概况;1、时间:2、指导思想:3、目的、宗旨:4、性质:公元前356年开始。法家理论。富国强兵。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的改革。商鞅5、中心:“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1)废除井田,开阡陌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1、经济方面三、商鞅变法的内容铁犁铧秦国是战国时期使用牛耕技术最普遍的国家。铁犁铧是利用牛力进行深耕的利器,它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深耕细作的新阶段。青铜牛尊井田制废除的根本原因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1)废井田,开阡陌2、经济方面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前期(积极):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后期(消极):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其深远影响有: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中央集权,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3)统一秦国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利于消除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为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出现犯上作乱的现象,商鞅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3、政治方面1)废分封,推广县制。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县制结构图县令县丞县尉令史丞史尉史分管县里民事分管县里军事加强中央集权1)废分封,推广县制。2)实行什伍、连坐制度2、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3)制定秦律,强调轻罪重刑原则作用: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面对血雨腥风的残酷的兼并战争,商鞅设计了什么谋略训练出了一支秦国的虎狼之师?材料一:“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材料二;在战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缩,要受黥刑(在脸上刺字)或劓刑(割掉鼻子)。材料三: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兵源得到可靠保证1、军事方面2)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秦始皇陵兵马俑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之间,秦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燔诗书,明法令,以吏为师----加强思想文化控制4、思想方面(集权)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焚烧诗书”的认识?焚烧诗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思想方面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符合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秦国的统治。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当时商鞅变法,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焚烧儒家的书籍,明确法令。5、习俗方面: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推行“分异”令)作用:增加小农户数量和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国家收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改变秦地落后的民风。◆“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禁止请客,送礼,走后门,违者重罚。杜绝腐败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增加财政收入2、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2、军事3、政治4、习俗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思考商鞅变法有什么样的特点?(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方面(2)实行最彻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为什么?“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四、变法的结果成功(1)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2)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成功: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局限: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原因:探究:影响变法成败的主要因素有那些?•⒈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⒉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⒊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4是否取得统治者和人民的支持。学习了商鞅变法你获得了哪些认识和启示?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1、秦国之所以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质工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3、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4、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C.秦孝公的支持D.人民大力拥护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6、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A、存在决定意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D•2.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A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
本文标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6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