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高等教育新论复习提纲-czy
高等教育新论复习提纲第一章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了解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大学、第三级教育的概念内涵,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高深学问教育:在古代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国家,很早出现并逐渐形成各自的文化经典,即当时的高深学问,如印度《吠陀经》、中国《四书》《五经》,希腊的“七艺”等,并纷纷建立了各式学校,作为传播和探究这些高深学问的专门机构。这些专门机构建成后逐渐成为高深学问的学术中心,促进高深学问的传播和研究,因此,古代高等教育表现为一种高深学问的教育。特点:1、形式上,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或设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在私学,主要表现为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进行高深学问的学习;2、从目的或内容上看,古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主,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的古代高等教育则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3、从对象上说,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接收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的象征;4、管理上,东方的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只有在社会混乱时期,私学才兴盛,在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为主。中世纪大学:12-13世纪,中世纪大学产生。其主要课程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艺复兴后增加了人文主义课程。特点:1、形式上,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学具备传统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态的某种特征,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育的领域;2、从目的与内容看,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和发扬的场地,致力于高深学术之研究,创造新知识,培养新经济人才,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3、从对象上,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分子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在钻研学术、探求真理的基础上,组成学者团体,以确保其优越的素质;4、从管理上,高等教育试图摆脱外界干预,尤其是来自宗教或政治的舒服或影响,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即真理实现的保障。第三级教育:第三级教育通常包括中学后的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即大学教育和非大学的各种教育与训练,相对于高等教育概念,第三季教育是一个更具包容性、广泛性,更能体现终身学习内涵的概念。特点:1、从形式上,传统大学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在第三级教育的概念下,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以及师范院校等层次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高等教育机构;2、从目的和内容上,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社会在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学术研究也应与现在社会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3、从对象,人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高等教育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为少数人独占,他肩负着精英与大众教育的双重任务;4、从管理,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更加紧密,高等教育在保持自治传统的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了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确认识高校职能的价值,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培养人才:中世纪大学、18世纪(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波隆纳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剑桥)发展科学:1809年,威廉·冯·洪堡在德国创办德国柏林大学,以研究作为大学的首要使命,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直接为社会服务:美国总统林肯1862年签署《莫雷尔法案》,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引发高等学校第三项职能的出现。(1904范海斯,威斯康星大学)高校职能的价值: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大众化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有更丰富的内涵,并通过知识的产生、传递和转化而联系起来,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从表面看,三项职能可共同存在于一所高校内部,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统一协调,相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矛盾和冲突,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丰富,高校教育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平衡地共存与一所高等学校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三项职能的分工和合作显得明确和必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特点,选择侧重适当职能活动,使三大职能在整体高等教育系统中而不是在单一的高校中协调共存。各大高校应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职能,共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来实现三种职能的圆满完成。(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培养目标的概念,正确认识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及其特点,深入理解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意义,能正确分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主要任务。培养目标:依据高等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高校的性质与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它是高校一切教育活动和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及其特点:1、个人本位论VS社会本位论(要辩证统一)2、专才教育VS通才教育(要并存互补)3、学术型人才VS职业型人才(无孰优孰劣之分、类型不同而已)4、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元培养目标1、个人本位论VS社会本位论(要辩证统一)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人。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作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两种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在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偏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个体本位论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提升到不适当的位置而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知以为强调适应社会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极易抹杀学术个性。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其实人是社会时间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即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显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实现着汇总结合,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排斥现存社会的适应,但这种适应应当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个体能动性基础之上的,有批判有选择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或盲目的追随。2、专才教育VS通才教育(要并存互补)专才教育是指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通才教育,也称为通识教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自由教育”,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强调完全摆脱功利和实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和谐发展。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时间模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科技细分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靠专才。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它是搞到呢个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不同历史原因,人们过分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3、学术型人才VS职业型人才(无孰优孰劣之分、类型不同而已)学术型人才,指的是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注重对从事有关学术型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型人才,指的是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技术性或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价值取向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类型不同而已。国家需要高等学校对高校丰富的知识和人才资源进行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高深学问的研究,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科学、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和繁荣,社会的发展也将失去持久动力,同时,也需要高校培养社会经济和工商企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4、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元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多样化为前提的,多样化及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也是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多样化的高等学校来培养。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应是学术型人才保持一定比例,大多数应为职业技术型人才,否则难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实际增长。深入理解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意义,能正确分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主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包括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主要任务:(可从:生源---政府---学校--实训硬件--课程--老师,进行分析)1、家长学生方面:改变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应用型的也不错;2、政府方面(钱):增加钱的投入、建设实践教学的设备等;3、实训硬件方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4、课程设计方面:争取最大限度强化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课程结构;5、授课老师方面:引进企业高技术人才;第二章大学精神与理念(一)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了解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理念、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分析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大学精神文化:包括价值层面(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的精神文化和实践层面(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的精神文化。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世界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大学是什么,具有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履行使命,发挥作用等这样一些有关大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大学理念在根本上是大学之目的,大学的内在逻辑,是大学存在的最后理由。大学理念属于观念和思想的范畴。它也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更多表达的是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办学主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的关系:即有区别又有联系1)大学精神侧重精神财富,大学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大学理念侧重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办学主张;2)有大学理念,不一定有大学精神;(有肉体,不一定有灵魂)3)大学精神,来自大学理念;(灵魂精神来自物质)4)大学理念又基于大学精神:(没灵魂精神,就省下一个壳,没啥用)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的关系:校训是精神重要元素,对内形成文化向心力,对外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彰显,是获得外在认同支持的重要途径。校训提出之初通常是表明引领该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成为这座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即大学精神。(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思想内涵:追求培养人、抛弃实用性与职业性。代表人:洪堡(德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纽曼(认为大学职能是教学、不是科研)、怀特海(智慧率知识)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古希腊,最初的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知识和指挥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因此,他们主张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不求功利和不求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和思辨性的问题,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知识与市场、政治分离。把大学作为象牙塔。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思想内涵:人有理性,但要用实际效果来检验代表人:美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新论复习提纲-czy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8733 .html